我叫郭文刚,土生土长的独山县下司镇星朗村人。年2月12日,我受组织选派,到独山县下司镇星朗村开展驻村工作。 8年前,我作为人民教师辛勤耕耘在星朗三尺讲台教书育人;8年后,我化身驻村干部奔波于星朗脱贫攻坚第一线,满怀激情,助力老家扶贫事业蓬勃发展。
郭文刚(左一)与搬迁群众在新家门口合影
驻村后,我迅速适应新角色,坚持吃住在村里,投身扶贫默默奉献。一年多来,我的足迹再次踏遍了星朗村的每一个角落,已记不清多少次风雨兼程、记不清多少次冒酷暑战严寒、记不清多少次加班挑灯夜战“寨上来的那个扶贫干部叫刚爷”群众朴实而亲切的称呼,是对我最真诚的认可与肯定。 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搬迁的贫困户不愿拆除危旧房,寨内卫生脏乱差,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董汪下组是星朗村18个网格中人口最多,工作难度最大的一个网格,这块硬骨头,落在了我手里。 察民情、摸底数,在得知群众最关切的是村口米通组路实现硬化,我马上向尖刀排及镇兵团领导汇报,积极跑县相关部门,年8月项目得以实施,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郭文刚入户宣传扶贫政策
我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多万元,硬化路面活动场所多平方米,新增供水设备1台,动员流转土地多亩,所有贫困户均享受合作社项目分红;驻村至今完成网格危房改造5户,易地扶贫搬迁9户,拆除危旧房10余栋,复垦复绿多平米,让危改户搬进了宽敞的新楼房,让搬迁户住进了舒适的安置区。 “我们贫困户遇到国家的好政策哩!”一件件实事的落实,群众从不理解变成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我看在眼里,喜上心头。 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是根本。我也同事们深入调研、反复权衡、结合星朗村董汪组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引进首期百亩芋头种植产业落户董汪,采取“企业+种植大户”的模式带领乡亲们脱贫增收。
郭文刚与同事讨论脱贫攻坚工作
除了土地流转费,群众还可在家门口就业,芋头中期管理和后期的采摘,都能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元/天的纯收入。 “喂,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这是怀孕妻子每次打电话的第一句话,妻子每次孕检无法陪同前往、怀孕期间更是不能在旁照顾,每一次接到妻子无助的电话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揪心、愧疚,但扶贫路上,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年9月9日,连续一个多月没回家的我在妻子住院生二胎临进手术室前几分钟才匆匆赶到。仅请了一天假,第二天又返回村里全力以赴脱贫攻坚预评估准备工作。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三尺讲台上的郭文刚
年3月3日,独山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消息似三月春风,迅速吹遍全村每一个角落,也吹暖每一个星朗人心里。扶贫路上,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之举;我们靠实干精神赢得百姓的信任和尊重,我们用默默奉献换来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近两年来,我和战友们一起战贫困,谋发展、治环境,我再次用脚步丈量家乡每一寸土地。 脱贫攻坚有尽时,发展永远在路上,当前我正在和亲爱的战友们一起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继续奋战在攻坚一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整理
编辑胡锐编审王璐瑶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