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市ldquo空壳村rdquo

上世纪90年代,那时的穆棱市兴源镇西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机动地存量小,矿石资源受当时国家政策影响,无法承包开采,为了维持村集体正常运转,只能举债经营,短短的四至五年时间,村集体经济停滞不前、增收乏力,全村负债高达70多万元。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20多年来,在几届班子的传承下,西村以大力发展林木经济、努力盘活资源资产、引导农民抱团取暖等多措并举的方式,不断夯实村集体经济总体实力,激发内生动力,成功实现了“空壳村”的涅槃重生,完成了从贫困破败到富裕文明的“蜕变”。

选优“领头雁”,负债变富裕

90年代初,西村集体经济陷入危机,对外负债严重。根源在班子成员年龄过大、思想陈旧、缺乏进取精神。唯有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才能带领村集体走出经济困境。就这样,在西村两委换届中,新一届“两委”班子脱颖而出。

如何摆脱贫困,偿还沉重的负债,成为了新一届“两委”班子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并结合村情实际,明确了壮大集体经济“九年三步走,三年一变样”的发展思路,暨:第一个3年摆脱贫困还清债务,打一个翻身仗;第二个3年稳固增收发展林木产业,奠定集体经济基础;第三个3年实现集体经济增强,达到村强民富、惠及百姓的根本目的。在实施第一步的过程中,村“两委”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带领党员干部清收陈欠50余万元,变卖粉厂收入37万元,清理账外地增收30余万元,盘活煤厂、石头场等资源发包收入6万余元,修缮房屋对外租赁收入3万余元。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西村在第一个3年里将70多万元的村集体负债全部还清,从当初的“破落户”一跃成为了拥有几十万元存款的“爆发户”。年,村集体存款达到多万元,成为了全市数一数二的富裕村。

荒山变“银行”,成果惠民生

支部引领、党员发力,大力发展绿色银行经济,是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历届村“两委”班子本着“一张蓝图抓到底”的思想,紧紧抓住退耕还林契机,大力扩张造林面积,与原有林地集中连片,西村一举成为兴源镇林地面积最大的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预留了发展空间。

西村发展绿色银行经济是传承了老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刘殿生的发展思路,现任的村“两委”班子延续了老支书的发展思路,把荒山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发动党员群众继续开展荒山造林。村“两委”班子亲上阵,带领由党员干部和村民组成的造林队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银行”打造行动,他们靠着人推肩扛、顶着雨露风霜,起早贪黑地刨穴、栽树,3年里,植树造林多亩。西村“两委”班子秉承着“一代接着一代栽,年年栽树年年绿”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西村的造林面积以年均亩的速度不断增加,时至今日,全村的林地面积已达多亩。在年产权制度改革时,西村的林木资产评估价值达到余万元。如今,西村的千亩荒山已变为了碧波林海,绿水青山真正化作了金山银山。

“空壳”变壮大,村强带民富

村富不算富,群众富了才算富。在集体经济壮大之后,西村“两委”班子始终把群众增收致富放在心头。西村党支部提出借助兴隆沟流域资源优势,打造“花果山”林木经济产业带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即承包荒山发展林下经济的村民,可与村集体签订十五年的承包合同,前三年不收取承包费,见到效益后再向集体缴纳费用。在党支部倡导下,村主任董永海主动带头在荒山上种植了沙棘果树,随后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纷纷加入到“花果山”林木经济产业带的发展行列中来,开展起了西香瓜、果树、大榛子、葡萄种植。如今,“花果山”林木经济产业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绿色银行经济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年,穆棱市兴源镇西村集体年增收16.5万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村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带来了村富民强的发展盛况,也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穆棱市委组织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