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护林员、农村管水员、乡村保洁员、巡河员、护路员……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来自同一个岗位——生态公益性岗位。
年,贵州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新型城镇化等工作,开发6万个公益性岗位,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写进了贵州年政府工作报告。生态公益性岗位就是贵州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贵州山区群众依靠看山、护林、保水等,不仅得到稳定的工资收入,还为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岗位也为贫困群众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在七星关区拱拢坪林场,护林员走在巡林的路上
杨佑培是黔南州独山县影山镇紫林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1月,杨佑培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后,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了他护林的主要工作。
在护林的同时,他依靠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养蜂、种茶产业;凭着在外务工经验,在镇上经营着小卖部,年收入近10万元。
通过自己的打拼,杨佑培在县城自购了商品房、开上了汽车,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贵州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生态护林员+贫困户”护林脱贫的模式。截至目前,贵州生态护林员政策为超过18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已带动54万多人脱贫,基本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巍娥尚宇杰王远柏刘苏颉申云帆
编辑尚宇杰
编审靖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