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年,我们全国有县(区、市)行政单位个,去掉市辖区、县级市等等纯粹的县有个(不包含台湾)。
前不久网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佛坪县的传说:年佛坪常住人口3万,地方财政收入仅仅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8亿元,行政事业和社会组织余个,财政供养人员余人。这么袖珍的县,仅一年时间就有7个多亿的财政资金缺口,这一组数据相当的惨烈,但是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普遍存在于各个基层县——常驻人口少,公务员队伍臃肿,财政资金缺口巨大。如今,城市间人口流动正在不断加速,大城市对于小县城的人口吸力也在不断加强,在小县城,餐馆、服装等两个行业,是仅有的几个能够挣钱的行当。当地居住人口也少,缺乏大型的工厂、企业,除了几家大中型超市,KTV生意兴隆,其他的行业基本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除了送外卖和蓝领工作,你在县城很难找到月薪超过元的工作。这就是中西部最典型的县城面貌。面对如此现实的情况,中国县城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小县城的年轻人持续不断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流动。而留下的,往往都是已经在那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但老一辈走了之后呢?对于那些靠近大城市的县城来说,或许他们还会随着城市发展,被大城市吞并。但像佛坪这种偏远的县城呢,他们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
对比国外,可以说,偏远县城的困境既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小县城管理者盲目扩张,不考虑长远利益造成的恶劣后果,。现今,城市发展两极化已经形成,大城市越来越发达,而小县城越来越落后,还像以前那样全国上下抢经济,对小县城来说已经力不从心。想要改变县城目前的发展困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但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县城本身的发展政策。对于有高山峻岭,秀美风光的就搞特色旅游,对于有农业优势的就倡导整个县城进一步深耕农业发展,总要发挥自身的主要优势。之前有的地方也尝试过很多的发展道路,有的借钱发债盖大楼、有的招商引资搞产业,搞出了一批独山县山水楼、荒废工业园那样的反面例子。
在小县城之后的发展中,建议千万不要为了政绩、数据、形象盲目上马大型项目,多考虑培育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栽培、粮食深加工等等。毕竟并不是每个县城都有一座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