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健金德俊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贵州独山县瞄准产业扶贫的关键,巧用“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法,下好产业发展先手棋,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解产业扶贫方程式,推动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巧用加法: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招引龙头企业,在龙头引领上做“加法”。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做强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重点的乡村经营实体,推广“镇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加快培育新型生产主体。增加示范基地,在示范带动上做“加法”。按照独山县“六园六场”不断点、不断线、不断面的建设要求,认真选择产业、培育产业、经营产业,从种养技术、合作模式、利益联结、产销对接、连片规模等方面,推动各村打造至少3个以上产业示范基地,确保农业产业点特、线精、面强,着力推进产业覆盖。延伸技术服务,在技术支撑上做“加法”。在全县建立起了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实现技术服务对每个产业、每个合作社全覆盖,在各个产业链上强化技术力量支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展二三产业,在优化产业链上做“加法”。大力引进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逐步延长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一连串的“加法”,使产业体系内的各种积极要素充分涌流,新动能有效迸发。今年年初以来,独山县推进构建5万亩桑园、3万亩药园、2.6万亩茶园、10万亩菜园、2.5万亩辣椒园、1.9万亩果(柑)园和规模75万头猪场、0.45万头牛场、1.4万头羊场、万羽禽场、1.4万亩花木场及50万只肉兔和箱蜜蜂特养场“六园六场”的农业产业体系。巧用减法:破除发展障碍增效益做好“减法”,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也是独山县为优化产业发展而采取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种植做“减法”。从低效向高效调,从种粮向无粮调,在调结构和增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减少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实施产销对接策略。一是以“五个重点区域”为重点,最大限度调减玉米。二是高度重视经济作物种植,精准选择,调整结构,改换品种,替代种植,在“精、调、改、替”上下功夫,试点推行无粮村,全面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改种经济作物。三是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有效增加单产价值。“减即是增。‘减’的是成本和风险,‘增’的是效益和信心。”独山县扶贫局工作人员说,依托“减法”,全县农业产业走到了产量、效益并重和规模、质量并进的发展轨道上来,着力打造集生产、管理、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巧用乘法:推动产业升级创品牌为实现产业的升级发展,独山县还着眼于做好“乘法”。强化农业技术支撑,实现“乘法提升”。在全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开发、推广步伐,让技术“端口”全面下移,促进农产品由数量增长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由依靠要素投入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并重,通过提升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含量”来提高农产品的“含金量”。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倍数增长”。以项目化思维谋划农业布局,以产业化思路经营农业发展,通过构建“六园六场”农业体系,促进独山县农业产业由普通低产向优质高产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科技兴农转变,由小片杂耕向规模定向转变,由散户经营向订单销售转变,促进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切实重视质量兴农,实现“连乘效应”。以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加快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村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逐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立市场。巧用除法:盯紧脱贫目标抓产业利用“除法”算好“收入”和“时间”两本账,让独山县的产业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为贫困人员算好收入账。一方面是立足产业扶贫全覆盖,以贫困人口为“分母”,以农业产业产值为“分子”,分子除以分母要确保人均收益这个“商”值大于“一达标”标准。全县紧紧盯住这个除法算式中的“分子”,努力将“分子”做大,使“商”变得更强。另一方面,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努力做好“投入”与“产出”两篇文章,做优“产出率”,确保群众有收入,实现产业效益最优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