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林山村,位于独山县影山镇大山深处,该村海拔高、气温低,土地湿度大,不适合种水稻,却很适宜海花草的生长。近几年来,在政策扶持下,紫林山村走出一条“种草”致富的道路,全村海花草种植面积达亩,涉及群众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如何在“种草”产业上玩出新花样?该村依托“村社合一”的发展路径,在种植技术、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渠道上持续深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从海花草产业发展中受益,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我们现在在做的是,通过村委和合作社的资源整合,增加产品附加值。”10月29日,在紫林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里,副支书龙顺义介绍起该村“村社合一”推动产业发展的情况。龙顺义说,从4月份开始推动“村社合一”,目前合作社班子已经配齐,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全村名群众已经全部签订了入股协议。
在紫林山村海花草存储车间,一捆捆压缩打包好的海花草上,都贴着“甲定水乡”的标识,这是刚加工好,待售的海花草成品。“海花草虽然已经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但是一直处于群众自种、自销的状态,没有形成品牌和影响力。”龙顺义说,在推进“村社合一”的过程中,他们先后申请“甲定水乡”、“水书先生”两个商标,通过统一品牌输出,打造紫林山海花草及农特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晾晒车间、加工车间、存储车间……在合作社的推动下,该村已经逐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海花草全产业链。“海花草采收,需要及时的晾晒,我们目前建成的晾晒车间,每次可晾晒海花草斤左右,有效突破了连日阴雨没有产出的状况,接下来我们还将引进烘干机。”合作社工作人员杨佑海说,得益于国家林草局的大力帮扶,正在进行加工车间的改扩建,同时,在独山县城开设了平米的农产品展销门市,实现了销售终端的前移。
记者了解到,除了在海花草产业上持续深耕,该村还通过合作社,对当地零散的优质蜂蜜和茶叶进行整合包装,统一品牌输出,不断丰富该村农特产品品类。
“依托合作社,我们将集中资源在海花草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提升、品牌营销等多方面下狠功夫,同时,丰富和优化农特产品品类,推进全村产业提质增效。”龙顺义说,该村将以“村社合一”为契机,持续用好国家林草局等各级帮扶资源,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走向纵深,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
编辑梁晓琳
编审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