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天眼新闻“新黔边行”栏目推送第篇,完美收官。该栏目从5月初首推,到9月底收栏,记者彭芳蓉沿着黔边行走30个县市,共写下个脱贫攻坚故事。这些生动的小故事,拼出一幅贵州脱贫攻坚的大版图,成为见证和记录贵州“千年之变”的一个重要文本。彭芳蓉的“新黔边行”,具体说来,是一次次以贵阳为起点,乘坐汽车或高铁抵达贵州与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和广西等地交界的地方,行走及往返的总行程在1万公里以上。一名女记者,5个月顺利完成独走黔边的采访任务,艰辛当然是难免的,但是从中亦不难见出:贵州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巨变。
交通不通,经济则无从谈起。“要致富,先修路”。几十年前走在农村,几乎随处可见这句话被当作口号刷在墙上。几十年后的今天,墙上的口号早已换成新时代的宣传画,这句话却深深刻在了人们心底。
曾经,贵州经济社会囿于薄弱的基础建设而发展迟缓,居住在与外省交界区域的人们更像是被困在大山之中,如非迫不得已不会踏出村庄半步,时间仿佛凝固在山林间。为了打破这封锁发展的屏障,人们想尽办法开山凿路,用铁钎、大锤一点点啃出通向外界的希望。自年起,开路的速度开始突飞猛进,脱贫攻坚力量给大山注入动力,水泥路联通村庄,柏油路如蜿蜒的飘带在山间缠绕。
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打通了贵州经济的动脉,而乡村公路建设则疏通了贵州经济的毛细血管。数据是最直观的。到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2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公里,排全国第四、西部第二,综合密度排全国第一。年至年,先后5条高速铁路建成通车。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大交通建设,贵州这样一个山地省如何“脱贫攻坚”?交通大发展是贵州脱贫攻坚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贵州未来发展的基础。本期“新黔边行”选读,我们特别精选出4篇与交通相关的作品,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大交通带来的大发展。
从江县是贵州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地处月亮山区的加鸠镇曾是贵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当地的光辉乡也是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交通一直是当地干部最大的“心病”。在《从江县加鸠镇:月亮山区那条驶向“光辉”的路》一文中,我们可看到当地干部几十年来为打通公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能看到当地人因打通公路而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七星关区鸡鸣三省村有一块独特的石碑,立碑人申时昭在石碑上刻了5个大字:感谢共产党。他感谢的是共产党为他修通了通往家门口的那条水泥路,感谢政府为他这个贫困的残疾人家庭提供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优厚政策。这是《七星关区鸡鸣三省村:一条寻常小路与一个不寻常的故事》中所呈现的内容。
《独山县下司镇:向启尧30年卖橘路》中的主人公,年轻时,天不亮就开着三轮车到镇上卖橘子,村外那条泥巴路让他几次想要放弃果园另谋他路,随着时间变化,货车开进田间地头,外地的水果商贩也来他的果园里拉货,向启尧不必再自己出门零售,专心研究种植技术。
修路、修桥,给大多数人带来便利,但也让一些特别的职业受到“打击”。在《仁怀市合马镇:赤水河上摆渡人》一文中,以摆渡为生的罗远生已70多岁,修通了路和桥后,他的生意便也不再好做,所幸当地政府给他提供公益性岗位,将摆渡作为旅游体验项目,同时当地也有了新的致富“摆渡人”——发展火龙果种植的罗昌勤,带着村民从贫穷渡向致富路。
附:“新黔边行”相关评论文章链接
①策划人语
李缨:“新黔边行”策划缘起及其他
②作者说
彭芳蓉:“新黔边行”后记
③喻子涵:“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阅读体验
④李裴:见证千年梦想的大道之行
⑤陈守湖: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读后随感
⑥张勇:从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系列报道说起
⑦余妍洁:简评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
⑧胡启涌:“新黔边行”新感动
⑨武明丽: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读记
⑩林小会:追剧“新黔边行”
周重新:“新黔边行”见证脱贫足迹
余妍洁:简评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新黔边行”
骆弟燕:“新黔边行”,让“故事”为新闻赋能
邹立春:《新黔边行》“变”之魅力
李家禄:评“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
李家禄:读“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得到的启示
孙向阳:“新黔边行”系列报告文学的“三度”语言
策划人语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缨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