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玉水镇玉丙村干然组的罗遵辉夫妻二人近年来一直在外务工,今年上半年,因为各种原因夫妻俩无法外出,家里一下子没有了收入来源,又还有孩子要上幼儿园,一家人很是犯愁。 村干部得知他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到了相关单位,经过相关单位和村里综合研判,决定对他家进行临时救助和挂帮单位生活物资补助,并优先推荐罗遵辉妻子到村里的农业产业基地务工,同时积极为罗遵辉收集镇村周边各类临时务工信息,让他在家门口随时都能有活干,帮助他家渡过难关。 “感谢大家,为我家花了那么多心思,想了那么多办法!”罗遵辉说。 民生无小事,聚力暖民心。脱贫攻坚以来,黔南州民政系统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为工作重点,立足实际、履行兜底保障职责,着力缓解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事故等致贫、返贫和无力可扶、无法脱贫等贫困难题,多措并举保民生,共建共享“绿色之州幸福黔南”。 黔南州民政系统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救急难、兜底线作用,多渠道、多方位加强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低保保障“一达标”。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至年全州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年的元/年逐步提高到元/年,比省级脱贫标准元/年高出元,增幅达.8%,低保对象收入实现“一达标”。 目前,黔南州农村共保障6.68万户,17.19万人,其中长期保障0.41万户,0.83万人;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贫困人口12.45万人,贫困户纳入低保率达72.4%。 黔南州民政系统还不断完善“单人户”保和低保渐退等制度,做好低保动态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发放,年以来,全州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35万人(次),累计救助资金57.75亿元。 临时救助“解急难”。对因意外事故、因病、因灾、因学等特殊原因造成家庭(个人)基本生活困难的,黔南州民政系统按政策实施临时救助。深入开展“救急难”工作,有效保障生活陷入困境、生存面临危机的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年以来,全州共对33.5万人(次)实施临时救助3.98亿元,其中:发放易地扶贫搬迁一次性临时救助17.94万人,发放资金2.62亿元。 特困供养“全托底”。黔南州民政系统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1.5倍兑现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救助,年全州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平均元/年/人;按最低工资标准20%、50%、%比例发放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照料护理费。同时,签订和规范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协议,建立分散特困人员定期探访制度,强化跟踪回访,提升改善特困人员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机构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健全服务规范。 年以来,全州累计救助特困供养人员9.1万人(次),累计发放供养金4.85亿元,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9.03%; 如今,脱贫攻坚战进入后期阶段,黔南州民政系统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抓好脱贫摘帽后续兜底保障工作,州民政局与州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摘帽后续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通过“十三条举措”进一步健全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孤儿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慈善援助等脱贫后续兜底保障机制。 “下一步的任务是做好脱贫摘帽后的查缺补漏,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不掉一户不落一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黔南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大庆表示:“黔南州民政系统将继续锐意改革、砥砺奋进,竭力做好脱贫摘帽后续社会救助工作,有效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切实把大爱传遍千家万户,将温暖润进群众心田,为困难群众织密筑牢兜底保障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韦倩
编辑 覃淋
编审 李坤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