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基长镇创新发展思路,一桑多收助脱贫

4月28日,凌晨六点的独山县基长镇水岩村,宽阔的通村公路蜿蜒远去,路旁的桑田里,能看到人影晃动,桑叶摩挲得沙沙作响,这是水岩村合作社的社员们采摘桑尖的热闹场景。

在疫情影响下,水岩村从产销对接环节入手,不断探索桑叶新卖点,与粤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每斤2.8元的价格将嫩桑尖作为蔬菜销售,提升了桑叶产业综合价值,周边村民纷纷加入到采桑尖的务工行列中来,有效拉动村民稳定务工。

“我们每天早上采摘桑尖在斤左右,每亩桑园可采摘斤左右,按照2.8元的协议价,每亩桑园在桑尖销售这块的增收在元以上。”水岩村驻村第一书记孟凡科说,为了增加种桑养蚕产业综合总产值,水岩村还通过套种等形式不断增加产业附加值。目前,该村已在桑树旁边套种辣椒亩、黄豆亩,均已签订了稳定的销售订单。

近日来,早上摘桑芽,下午种辣椒苗、种黄豆,成为近来水岩村村民的工作常态。满时务工,工资现结,极大的激发了群众就业激情,增强了村民对产业发展的信心。

在天洞景区独秀峰下,宽阔无垠的桑园延绵远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装;桑树枝繁叶茂,枝头上,一串串桑葚果肉饱满,徜徉其间,果香四溢。

“快看这一串,结得好多哟。”

“酸酸甜甜,跟小时候吃到的是一个味道……”桑园里,到处能看到提着小篮子采摘的游客,欢声笑语不断,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这一片桑葚有来亩,每年4月左右陆续成熟,采摘期可持续到6月份,最近天气好,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天的前来采摘的客流量在人次左右。”天洞景区负责人莫朝才说,桑葚采摘不仅增强了游客的观光体验,也带动了不少群众就业,景区采取“旅游+扶贫”的模式,积极吸纳周边贫困户到桑园就近就业,日常管护用工覆盖周边农户及贫困户20余人。

“搭上景区发展的顺风车,我在这里务工每个月有0多元工资收入。”在桑园外的销售点上,杨银珍正在给游客称重,满脸笑意。她说,自己是秀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桑树的栽种、管护、桑葚采摘自己都有参与,离家近,收入也还不错,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年以来,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部署,独山县基长镇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依托“万亩坝区”区域优势,引进龙头企业贵州恒盛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在全镇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截止目前,全镇共发展种桑面积2.11万亩,带动农户余户(其中贫困户余户)参与种植,种桑养蚕产业成为基长镇群众增收主要渠道。

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势头良好的桑蚕产业大受打击。受疫情影响,国际贸易大幅减少,丝茧价格比往年明显下降,且忽高忽低。如何稳住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保值增值,保障群众稳定持续增收,成为摆在基长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挑战。

为此,该镇多次召开产业研讨会,群策群力,从桑田土地综合利用,产销对接等各个环节创新思路,不断挖掘新卖点。

经过积极拓展,在养蚕卖茧和蚕丝加工的基础上,探索出桑尖作为蔬菜销售、桑田作物套种、桑葚采摘观光等多种收益集于一体的桑蚕产业发展新模式,一片桑园多种受益,桑蚕产业保值增值,有效带动群众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莫宇肖布奎

编辑梁晓琳

编审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