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一些无效基建的例子,比如贵州独山县的水司楼,一个曾经的贫困县,投资了两三个亿,最后搞出来一个烂尾的所谓文化地标。但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合肥这座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有一个高铁站,成了无效基建的典型代表。
这个高铁站就是合肥北城站,它位于合肥市长丰县境内,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铁路车站,也是京港高速铁路、合蚌高速铁路、蚌福联络线上的中间站。它于年8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投资超过万元,但自年西环高铁开通以来,却一直处于停摆状态。
为什么这样一个高铁站会建而不用呢?它的客流量有多少?它的运营成本有多高?它的存在对合肥市有什么影响?
一、客流量不足百人,工作人员比旅客多合肥北城站的客流量,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惨。据媒体报道,海南方面在答复为何海头站没开通时提到,“(西环高铁)已开通的各站点的运营情况很不均衡,其中,福山、尖峰、银滩等车站日均发送旅客不足百人”。而合肥北城站的情况,比这些车站还要差。
年7月,合肥北城站高峰时期一天停靠8趟车,到发旅客量有几百人,客流低谷期为日均到发旅客量40人次左右。这样的客流量,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高铁站的运营。据了解,合肥北城站的开放时间也更改为每天只开放2小时10分钟。
而且,经停该站的列车减至1列,也就是每天只有一趟高铁会在这里停靠。而这趟高铁,还是从合肥南站出发,经过合肥北城站,再返回合肥南站的往返列车。这样的运营模式,让合肥北城站成了一个“鸡肋”,既不能为旅客提供便利,也不能为铁路部门带来收益。反而,还要为这个高铁站的运营,付出巨大的成本。
二、运营成本高达万,地方财政吃不消合肥北城站的运营成本,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据海南方面的回答,如开通海头站,预计将使铁路部门每年亏损万元,运营压力极大。而合肥北城站的情况,和海头站类似,也需要每年亏损万元,才能维持运营。
这万元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员工资、设备维护、水电费等。据了解,合肥北城站的工作人员有20多人,其中包括站长、副站长、售票员、检票员、安检员、保洁员等。这些人员的工资,都是由地方财政来承担的。
而合肥北城站的设备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高铁站的设备都是高科技的,需要定期检修、保养、更新,否则就会出现故障、损坏、过时等问题。这些设备的维护费用,也是由地方财政来支付的。
此外,合肥北城站的水电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由于高铁站的建筑面积较大,需要使用大量的照明、空调、电梯等设施,消耗的水电资源也很多。这些水电费,也是由地方财政来承担的。
综合这些成本,合肥北城站的运营,就成了一个吞噬补贴的无底洞。而这些补贴,都是由合肥市的财政来提供的。而合肥市的财政,本身就不是很宽裕。
三、存在影响合肥市,建而不用如何破局?合肥北城站的建设,投入了多万元的资金,这些资金本可以用于其他更有价值的项目,比如教育、医疗、环保等。而现在,这些资金却被闲置在一个无人问津的高铁站上,没有产生任何的效益,甚至还要不断地投入更多的资金,来维持它的运营。
其次合肥北城站的建设,本来是为了展示合肥市的发展和繁荣,提升合肥市的城市形象和品牌价值。但现在,这个高铁站却成了一个笑柄,让人们对合肥市的规划和管理能力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合肥市的声誉和吸引力。
那么,合肥北城站这样一个无效基建,如何破局呢?有没有办法让它变得有用起来呢?其实,有一些可能的方案,比如:
1、调整高铁站的位置和规模
合肥北城站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位置太偏僻,离市中心太远,无法吸引足够的客流。如果能将高铁站的位置调整到更靠近市中心的地方,或者将高铁站的规模缩小到适合当地需求的程度,可能会提高高铁站的利用率和效率。
2、增加高铁站的功能和服务
合肥北城站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功能太单一,只是一个简单的停靠和换乘的地方,没有提供其他的服务和便利。如果能增加高铁站的功能和服务,比如设立商业区、文化区、休闲区等,让高铁站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可能会增加高铁站的吸引力和价值。
3、建立高铁站和城市的联系和协调
合肥北城站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和城市的联系和协调不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交通网络。如果能建立高铁站和城市的联系和协调,比如完善公交、地铁、出租车等的接驳,提高高铁站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可能会增加高铁站的使用率和效果。
结语合肥北城站的建而不用,是一种悲哀和警示。它悲哀的是,它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却没有为人们带来任何的好处,甚至还给人们带来了负担和困扰。它警示的是,我们在进行基建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的繁荣和声势,而要考虑实际的需求和效益,不能盲目的追求规模和速度,而要注重质量和效率。
合肥北城站的未来,还有没有希望呢?或许,随着合肥市的发展和扩张,或许,随着高铁站的改造和优化,这个高铁站会有一天,真正的成为一个有用的基建,为人们提供便利和服务,为城市增添光彩和活力。但在那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和改进,才能让这个高铁站,从无效变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