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九月秋收季,贵州广袤稻田里,越来越多山地农机正在加入年丰收事业。贵州省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迎丰收风吹稻田千层浪。经过5个月的培育,贵州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在9月15日迎来丰收。今秋收稻谷,农场用上的新科技——无人驾驶收割机成为丰收田野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平时用人工收割,四五个人都要一两个小时,现在用无人机收割十多分钟就收完一亩,效果很好,大规模收割才能达到效益。”剑河县南明镇“无人农场”员工苏吉强说。无人驾驶收割机效率高。农机搭载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通过定位、规划、控制,即可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实践证明,在我们贵州丘陵山区也能搞‘无人农场’,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完全可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今年以来,剑河县以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为示范,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实现水稻种植从播种到植保到收获,全程机械化、部分无人化作业,实现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高。水稻机收大比武减损节粮论英雄水稻机收大比武9月初就开始“演练”。年贵州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在湄潭县永兴镇茅坝村举行,多台同型号的收割机对应摆放在划分好的田块前方,随着隆隆的机声,开始比赛。参赛选手是全省各地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员。贵州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是为了发动农机手“精细作业、减损护农”。田间拼技术,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从大田高产到颗粒归仓,丰收链条上,机收减损是关键一环。机收减损既是丰收的效率,又是丰收的增产。“以赛促训、以赛提技,对选手在收割作业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作业效率、损失率等作业情况进行考核。”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兽医师、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唐隆强说。坚持“以机适地”瞄准市场需求研发小农机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机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至关重要。小、碎、散、短、弯、陡是贵州耕地禀赋先天不足的真实写照,小型小众机械供给不足,“无好机用”问题凸显。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将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列为重点科技研发项目,设立农机研发专项小组,联合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研发。“省土、省肥、省种、省工”是水稻移栽机的优势。今年2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与贵州詹阳重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经过多月研发,贵州詹阳重工传来好消息:公司成功自主创新建造出“乘坐式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与“水稻机械化钵盘育秧机”,这一技术成果填补贵州农机补短板。5月,研发成果便实地应用于安顺西秀区的水稻高产示范点,随着自动插秧机“突突突”地前进,没过多久一排排新绿的秧苗便插好。“每到耕种时节都会累到直不起腰来,机器插秧终于可以让他们挺起‘腰杆’。”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户说。“主力军”抱团发展优化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规模普及,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通过政策扶持、培训引导,贵州不断促进全省各地的农机合作社向运行市场化、服务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转变。7月31日,贵州省农机合作社协会在贵阳成立,在之后的一个月内,贵州省农机合作社协会贵阳分会、遵义分会、铜仁分会等也纷纷成立,标志着贵州省内的农机合作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贵州先后涌现出遵义市播州区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独山县秋实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省市闻名的优秀合作社。在注重农业机械化器具投入的同时,一些合作社十分注重专业农机人才的培养。剑河县南明镇剑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培金深知一支专业的农机服务队伍与大型农业机械同等重要。他带头学习操控各种农机具,对每种新购进的农机具都认真研究。为了让零基础的农村妇女也能快速学会农机操作技能,还为她们安排经验丰富的农机手进行一对一辅导。如今,这支“娘子军”队伍越来越大,担起当地机耕机收任务的“半边天”。剑河女子农机队队长杨光芝进行机耕作业。截至9月初,贵州共有家农机合作社投入机收社会化服务,余名农机手驾驶余台收割机,开展水稻、高粱、玉米等收割工作。据了解,全省共有万余亩秋粮需要机械化收割,目前已收万余亩。小型农机上山探索贵州农业高效发展近年来,贵州通过集中政策、产业、科研等资源,积极探索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模式。今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支持贵州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农业农村部出台《推进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赋予贵州到年建设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区、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农村改革先行先试区”的“三区定位”。在支持力度上,农业农村部还将贵州纳入“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整理整治试点”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在诸多因素助推下,贵州农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布局愈发明确。拖拉机手、机耕手、飞防手……如今的贵州涌现出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植保、合作社抱团服务……贵州正在不断探索解决“谁来种地”难题的途径,为山地农业粮食丰收提质增效添动能。本网记者:张文莉一审:杨雪二审:董瑶三审:袁小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