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林碧韦龙秋罗招航莫宇来源:独山县新闻传媒中心
(李林碧韦龙秋罗招航莫宇)在下司镇北盛村的田地里,一排排整齐的架子上绿油油的豇豆挂满枝头,长势十分喜人。放眼看去,大批村民在地里来回穿梭,有的忙着采摘,有的进行称重,有的在进行最后的包装,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这是独山县下司镇下司村和北盛村共同发展的亩“飞地豇豆”迎来了首次采摘。
提到“飞地”模式,许多人不免感到陌生,但对于下司村和北盛村村民来说,这一模式早已耳熟能详,深入人心。
所谓“飞地”模式,就是北盛村利用现有耕地资源优势流转土地,并与下司村共同合股出资50%,贵州雨虹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50%并负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达成合作。通过“飞地”模式,弥补了下司村耕地稀缺的短板,而北盛村大片闲置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
现在,每天有近50名群众在基地里采摘豇豆,他们大多是下司村、北盛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江生美是北盛村贫困户,村里开展豇豆种植时,她将自家的10亩土地流转出来,除了每年0元的土地流转费,她还获得了在豇豆基地务工的机会。她告诉记者,通过豇豆采收,每天能有90元的收入,综合算下来,比原来种水稻要划算得多。
据下司村副支书何与会介绍,目前基地已经进行了两次采收,预计今年可产出豇豆多万斤,按照协议保底价每斤1.2元计算,产值能达到万元以上,将分别为下司村、北盛村增加10多万元的村集体经济。
“我们把这一季的豇豆全部采收以后,将进行花菜、莲花白等应季蔬菜的种植,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下司村第一书记骆弟贵告诉记者,在积极探索“飞地”模式的同时,下司村还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以示范基地为带动拓展产业渠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加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和门路。
豇豆挂满枝头
群众采摘忙
满载而归
装车待售
过称
基地一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