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独山县举债打造的“天下第一水司楼”(资料图)原标题:防止“形象工程”劳民伤财近年来,各地规划和建设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地标”成为不少地方的重点建设项目。倘若能够深入研究论证,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既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又能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设施,不仅有利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形象,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少数地方在规划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打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等招牌,大兴土木,仓促上马,“文化地标”变成了华而不实的“政绩地标”。这些工程,无一不是耗资巨大,可是到头来,不是触碰了政策红线,就是群众不买账。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没能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线”,反而成了“烂摊子”,后续如何整改都是麻烦事儿。城市建筑,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气质。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尊重一座城市的发展实际、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群众意愿。越是投资大、牵涉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