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192万搬迁群众的幸福底色2022

北京比较好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25899.html

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温度;

年也是一场跨度,感受到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力度。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创造性实施“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举全省之力完成搬迁万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8万人、城镇化集中安置万人,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城镇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一步跨千年,从源头上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脱贫难题。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扶持是更重要、更艰巨的长期任务。

今年以来,省生态移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担当作为、奋力攻坚、创新实践,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久战”,交出了一份走心更走实的后续扶持成绩单和温暖厚实答卷。

省生态移民局领导在平塘县易地扶贫搬迁帮扶车间调研

——积极探索创新,出台一组政策措施,破解后续扶持新难题。

聚焦城镇化安置在社区治理、物业管理、社区集体经济实体化发展等方面的新问题新困难,着眼长远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广泛听取意见,勇于探索创新,形成了五个省级意见破解难题。破解人口新增住房需求难题。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新增住房需求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困难的搬迁家庭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进行保障,成为全国率先破解搬迁人口自然增长导致住房不足难题的省份。破解安置社区物业管理运行难题。制定《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省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之一,从省级层面着力解决物业管理费用、物业规范管理、住房维修资金等政策问题,成为全国率先出台规范化管理安置社区物业政策的省份。破解搬迁家庭子女教育辅导难题。制定《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教育辅导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探索建立安置社区课后教育辅导机制,在9个市(州)各选择1个安置点作为试点,由点及面再逐步推广实施,着力解决年轻人外出务工无人辅导孩子难题。破解安置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制定《关于开展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实体化公司试点的通知》,明确实体化公司的组建要求、经营范围、运营模式、保障措施等内容,着力推动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形成扩大搬迁群众就业的新产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破解安置区资产后续管理难题。制定印发《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资产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资产运营管理制度,努力实现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归属明晰,为巩固拓展搬迁脱贫成果,高质量推进后续扶持奠定坚实基础。

黔西市化屋村安置点

——聚焦重点攻坚,实施一套就业增收硬举措,就业服务有深度更有温度。

制定政策促增收。印发《贵州省关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三年工作方案(-年)》,从摸清底数、促进就业、发展产业、盘活资产、监测帮扶、加大支持等6个方面,提出24条重点工作举措,推动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增收。技能培训促增收。根据省内外用工企业需求,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截至11月底,全省累计开展搬迁劳动力培训4.68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4.34万人次。稳岗就业促增收。利用好粤黔协作机遇,落实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补助资金万元,积极发挥好服务中心和劳务输出信息平台等作用,大力实施组织化劳务输出。就近就业促增收。统筹县内各类就业资源促进就业,千方百计挖掘公益性岗位,举办现场招聘会,鼓励自主创业,目前全省各地帮扶车间、基地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2.65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及公共服务岗位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5.65万人,自主创业1.89万人。兜底保障促增收。针对返乡搬迁群众、因照顾老人和小孩难以外出务工的未就业劳动力和弱劳动力等特殊困难群体,组织就业推荐,并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低保范畴,实现应保尽。稳定就业态势向好。截至11月底,全省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已就业41.34万户94.63万人,占搬迁劳动力总数94.38%,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目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

 ——盯紧产业发展,布局一批配套产业项目,促进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

 培育一批产业项目。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金融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四化”基金等支持发展后续产业项目并优先进入乡村振兴项目库。在全省安置点及周边布局各类企业个、各类帮扶车间或基地个。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制定并抓好《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招商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有57个县(市、区)通过招商引资落地项目个。会同省军区、省军民融合办争取中央军委助力乡村振兴在碧江区、册亨县、贞丰县安置点承担军需被装专项生产任务,3个基地可解决人以上就业,其中碧江区项目已启动实施。包装23个项目向东部等地区进行推介。严格项目规范管理。会同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年度中央和省衔接资金支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对项目前期谋划、衔接资金使用、组织实施和规范管理等进行全面安排,确保项目尽早发挥效益,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加快项目组织实施。至年,全省通过整合财政衔接资金等实施项目个,产业与群众需求更加紧密,推进措施更加有效。

——突出社区治理,创新一系列管理模式,推动搬迁群众安居快融入。

 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全面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治理模式,以及以党建引领的“一构架三清单”等组织模式,目前,全省新设立街道办事处59个,共设有社区居委会个、居(村)民小组个,分为个单元进行管理,社区警务室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个,落实管理和工作人员1.2万余人,基层管理机构全面建成。积累社区管理经验。制定《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社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将《关于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行责任分解,持续强化推动落实。积累了黔西南州新市民计划、毕节市“党建+积分”等管理经验,黔东南州雷山县“合约食堂”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广等,各地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提升社区治理合力。会同自然资源等部门全面完成46万余套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和发放工作,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个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建设,73个多功能运动场等项目建设,33个“阳光助残·幸福家园”残疾人综合服务示范安置区建设项目等。发挥优质服务效益。全省在“十三五”新建、改扩建配套学校所、医疗机构所的基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普惠化和便捷化。年全省搬迁群众子女考取大学余人,年考取普通高等学校共人。搬迁群众感恩奋进、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抓住示范引领,创建一批省级示范点,打造后续扶持贵州样板。

 严格试点申报把关。明确申报类型、条件、审核等内容,重点打造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社区集体经济等相结合的示范样板。精心制定示范标准。制定了基层组织、就业增收、社区集体经济、社区治理、资金使用、群众认可、经验推广等7项创建标准,强化督促指导。提供有力资金支持。从省级层面协调中央财政衔接资金1亿元,给予每个示范试点万元至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各市州、县市区共同投入,确保示范试点顺利推进。强化示范经验总结。探索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复制的示范经验和省级示范创建标准,如黔南州独山县打造易地扶贫搬迁与东西部的“五个协作”,贵阳市开阳县蒋家寨安置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社企合一等经验。

省委副秘书长,省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静表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谋搬迁群众之利、多解搬迁群众之忧,让后续扶持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惠及搬迁群众,让后续扶持温暖的阳光照进全省安置区的每个角落,照进搬迁群众心里,绘就万搬迁群众的幸福底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编辑 吴传娟

二审 吴采丽

三审 刘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