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唐娅,我与董秧村的战贫情得从年开始说起,27岁的我,石阡人,大学毕业为了爱情选择背井离乡,来到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基长镇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年12月,因组织信任,我来到董秧村即心爱之人从小生活的地方,从此开启扶贫之路。自驻村以来,我深知群众事无小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赛道上,我跟所有一线扶贫干部一样,都奔跑着、冲刺着、收获着,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希望之花。
唐娅入户宣传政策
董秧村是少数民族布依族居住地,这里的群众都讲布依语,用当地语言叫“麻话”,老人们不仅讲布依话,更听不懂普通话。因此,语言不通成为我开展驻村工作最大困难,想要开展好工作,第一要务就是克服言语障碍。我通过向村干部请教,先选择跟年轻的群众沟通,再逐步向年纪稍大的群众交流,通过努力我从不会说布依话到能听懂布依语,从容地和老百姓面对面沟通,虽然有些生涩的话还不是很懂,但也可以从老百姓的表情动作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需要什么。 刚踏入社会就步入脱贫攻坚一线,我从不熟悉当地基本情况又不懂布依话的小女生,开始了在董秧村脱贫攻坚工作,从此他乡变故乡,群众变亲人。脱贫攻坚期间工作量很大,任务很重,工作种类繁多,面对一波接一波新工作任务,我就一边认真开展相关工作一边把这当成学习的机会。作为董秧村脱贫攻坚驻村尖刀排的资料员、信息员、收文员,我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整理上报各项工作表册兵团下达指令,跟同事协作完成后做好汇报工作,并将各项资料分类归档等工作,还需了解每个同事工作进度,并督促他们完成。
唐娅向群众了解家庭情况
麻坝组是我负责的网格,共60户多人。麻坝组在年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就已经补齐短板,但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家禽粪便靠苍蝇。我和战友们动员群众以基长镇人居环境整治大评比和县部门对新修建活动广场有补助为契机,探索董秧村人居环境整治“四个三”工作机制,新修建麻坝组等十个活动广场,通过与群众商议制定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公约、评比制度等制度,确保村寨环境卫生天天如一日的干净整洁,让寨子越来越美丽,也拉近了群众与干部的距离。 我与战友们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让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就业,做好企业服务工作,让企业进得来、落得下、稳得住。目前董秧村以发展桑园为主导,发展中药材白芨、刺梨、种植精品蔬菜茄子为辅,建设生猪养殖场项目建设为重点,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从根本上助力脱贫攻坚。
唐娅走访低保户,关心生活生产状况
近三年光阴,一千多个日夜,在此过程中我不止收获了家庭,更多的是多了一个村的亲人。我虽然结婚了,有家庭,有孩子,除了必须的产假以外,我并没有因为家庭影响工作,婆婆及爱人非常理解我,自己忙不过来时爱人会陪自己加班,让自己毫无顾虑的投入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每一项工作。 年7月,我被基长镇授予脱贫攻坚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这是组织对我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鞭策、是鼓舞,我要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与战友们一道坚守岗位,守护好董秧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建设美丽董秧村做出更大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整理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杨仪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