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亏本代购暖人心丨独山

年近七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送来一只鸡和自己刚酿的红薯酒。当我折价硬塞给老人元钱之后,老人一下子拉下脸来,将钱丢在办公室后,拄着拐杖满意的离开。   夜深人静,刚录完人口普查数据的我躺在床上思绪万千,白天的场景在脑海里来回浮现。驻村近两年,乡亲们已经把我当成亲人。   我叫何力富,年2月,受组织委派,我开始到黔南州独山县百泉镇旗山村开展脱贫攻坚驻村工作。   第一次走访,我就遇到了这样两位老人。家中只有老人和老伴相依为伴,两个儿子均在外务工很少回来。从此,我主动承担起老人家中的大小事。   老人家离驻村地较近,而村里离县城较远,我主动当起了老人的“代购”。   两块豆腐、白菜种、感冒药……每次给老人带东西,他都会固执地要给我钱,怎么也推脱不了,每每如此,我都会刻意将商品打折转卖给老人,有时一折,有时两三折。   老人虽然年纪大,依旧闲不下来种一点水稻玉米,收割时,看到老人抬着四五十斤玉米吃力地行走,我总是要上去帮上一程;晾晒稻谷玉米下雨时,因担心老人收拢太慢被雨淋湿,我总是第一时间冲过去帮忙一起收。相关扶持政策,老人家里一项也没落下。帮群众安装电视设备对网格内其它的群众,我同样是能帮就帮。摸清组内群众情况后,我严格按照精准帮扶要求帮助群众申报村级产业分红,协调扶贫专岗、动员外出务工……日复一日,就这样,我跟网格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网格内的群众经常会送来一些红薯、粽子、豆腐等自己种植或制作的农特产品,每次当我要给钱,村民们都会一脸的不开心,扭头就走。帮老人犁地一开始,我以为是我温暖了大家的生活,渐渐的我才发现,是乡亲们照亮了我单调又艰辛的驻村时光,早把我当成了亲人。     “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带着这样的殷殷嘱托,我将坚持初心,在脱贫攻坚的基层一线继续前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编辑施昱凌编审杨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