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井布依风情寨
这个秋天,独山县下司镇带给人们太多惊喜,也收获了太多赞美。镇区扩容、基础设施、景区打造、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让“古韵布依·水上下司”这张名片不断走进人们眼里、心里。
8月中旬,独山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会走进下司,“下司模式”一时间成为与会领导干部热议的话题;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强化示范带动,聚焦重点难点工作,塑造工作标杆,实现镇镇有典型、镇镇有样板。而下司就是全县各镇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样板。
下司,用不到两年时间,一举走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破茧成蝶背后,是什么力量助推其破冰转型、一鸣惊人?“下司模式”有何特点,又有何值得推广之处?
“下司模式”注重规划引领
布依元素融入镇区街景
规划先行、谋定而动,规划长行、凸显特色。近年,下司镇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规划发展经验,多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到深圳、大理、望谟等地考察不同地区城镇化工作的实践路径,注重融合大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名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人文地民族元素挖掘,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古韵布依·水上下司”发展理念,为开发建设定基定调。另一方面,采取“引进来”的方式,聘请具备国家甲级规划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为下司“谋篇布局”,从发展理念上注重人文要素,从专业角度通盘考虑功能定位、自然资源、产业布局,始终注重规划的前瞻,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注重依山傍山、依水就水,力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产城景互融互通,做到强经济、优环境与富民生同步推进。
“下司模式”借力金融杠杆
借力下司镇深刻认识资金不足是制约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始终把积极争取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作为融资工作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了州农发行对口帮扶下司机遇,以通力配合、全力对接之势赢得发展主动。在将下司镇内部情况和政策外部环境进行双向对比后,按照紧贴脱贫攻坚的信贷思路,州、县农发行给出了实行易地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人居环境改善三条路子同步走的建议,促使了项目申报可行性强、效益性高。下司镇也正是依靠相关项目融资资金的陆续投放,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的充分涌入,最大限度发挥了金融杠杆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日泉年出栏万头优质肉猪暨种养循环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建设点
“下司模式”呈现百花齐放
夕阳下的长寿湖
产业兴则城镇强。近年,下司镇突破传统工作思维定式,把外在形象与内部支撑同抓共管,牢牢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激活城镇发展内生动力,形成一、二、三产“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一产以辣椒、柑橘、葡萄、板蓝根、中草药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同步探索银杏、桑树“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道路。二产以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丝绸之路丝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三产重点发展旅游配套消费服务行业,抓好“吃住行”全方位服务,打造让游客宾至如归的怡人环境,建好“游购娱”多功能设施,打造让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
“下司模式”实现旅游唱戏
旅游下司镇以镇区初具规模的龙井湖景区为带头引领,依托蜜月湖、布依花海、跑马场、斗牛场等众多精品景区辅助支撑,形成了“众星捧月,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以镇区风貌改造为突破口,一方面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一方面展现风情浓郁的民族特色,真正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旅游发展平台,加快景区提质扩容步伐。同时在旅游景点的深入挖掘上下功夫,深度挖掘喀斯特地形地貌自然风光、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风俗,突出景点自然特色、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同时牢固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探索体验式旅游、观光式旅游发展模式,让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触摸历史、品味文化。
下司万峰林(莫若忠:摄)“下司模式”依靠勠力同心
种桑养蚕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明确发展路径后,下司镇全体党员干部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树立起“等不得”的紧迫意识、“慢不得”的危机意识、“低不得”的目标意识,把所有本领放在会干事上,把实际行动落在干成事上,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项目的浓厚氛围,成就了“下司样板”的蝶变之路。大浪淘沙出真金,大发展是锻炼干部的最佳平台,重大项目的引进落户、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都是干部能力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如今,下司镇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不断交任务、压担子,才能够培养一支观念新、方法新、作风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让下司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全方位的开放上抢抓先机、跨越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