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自然是孩子的天堂。如何以自然融入教育,是广大幼儿教师一直以来的课题。在独山县,有这么一所幼儿园,该园的全体教职人员将教育工作与大自然相结合,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培养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发展,这就是独山县上司幼儿园。
上司幼儿园是独山县上司镇的一所乡镇幼儿园,园区布局合理、环境舒适,幼儿活动室、午休室、多功能厅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现有教职工29人、在读幼儿名,在—学年度被评为了“上司镇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走进上司幼儿园,入目皆是该园运用自然物所创造出的特色区域,有竹筒、种子等制成打击乐器的音乐区;有松果、树枝、木片搭建出的高低结构益智区;有花生壳、玉米芯、树木等美工作品展区;有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自然材料搭建高水平物体的构建区……个个区域花样百出、满目琳琅,既有创意又贴近自然。除了特色区域,在上司幼儿园,园区楼道、走廊、教室等地,随处可见树枝、木桩、藤条等制作的衍生品,把整个校园装扮得格外的亮眼,又极具大自然氛围。
为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幼儿园教育的绿色发展,年5月,上司幼儿园以教科研课题“自然物融入农村幼儿园教育的行动研究”为载体,开展了近半年的“自然物融入教育”研究,并逐渐将此项研究作为该园的办园特色,让幼儿教育回归本真。
“初建园区时,我们就以教师采集、加工自然物的方式创设幼儿园环境,利用竹子、木片、藤条、树枝、稻草等,创设出具有视觉冲击感的墙饰、吊饰、区域活动角,为幼儿提供温馨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将自然物融入幼儿教育。”独山县上司幼儿园园长刘敏说,通过自然界随手可得的自然物,幼儿们可以产生出自然物的无限畅想和自由组合,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质量,还能将自然物融入园区的环境创设。
除了在环境创设上下功夫,该园还把“自然物教学”融入了日常的教学课程。由于地处乡村,该园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积极探索“自然物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将随处可见的稻草、竹子、木桩、树枝等制作为学生的上课道具、运动器材、益智玩具等,灵活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
每天的下午3点,是上司幼儿园大一班的《响篙舞》课堂,在幼儿园的多功能厅内,幼儿教师周静正带领着十余名小朋友练习布依族舞蹈。自今年上半年,幼儿园就开始将教学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创新推出艺术教学活动“响篙舞”,而与之搭配的道具则是乡村里最常见的自然物——竹子。
“我们的竹子道具,可以让幼儿通过舞动、碰撞竹子,从中感受来自布依族的传统艺术文化,有效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周静告诉记者,不仅是在音乐课堂上,平时的户外活动,老师们也都尽量使用了自然物道具,做到自然物全融入。
在推动办园特色创建的过程中,该园通过实践和研讨发现,仅靠教职工力量实施特色教育远远不够,只有借助幼儿家长的配合和帮助,才能让孩子们真切享受到自然教育的成果,将特色教育做到极致。
为此,该园在自身自然物教学实践与运用基础上,创新工作举措,结合“家园合作”理念及发展方向,采取接地气、挖资源的方式,积极开展“自然创意美工比赛”“家长义工活动”等亲子活动,让家长带领幼儿参与到园所环境的打造中来,促进家长和孩子在动手中探索知识、增进情感、快乐成长。
自开展各项活动以来,该园家长参与度只增不减,家长们有的贡献木材、竹子、藤条等自然物,有的出智、出力带领孩子共同制作展品和活动道具,进一步优化了园内环境,加深了亲子感情。
“这样的义工活动让我和孩子一起体验了一把童年乐趣,真是太棒了。”该园幼儿家长陆龙翔说,通过和孩子体验玩具制作,自己惊喜地发现农村的自然材料到了幼儿园竟然这么实用,制作出的作品既有趣又生动,不仅孩子喜欢,自己也很喜欢。
刘敏告诉记者,通过家园共同合作,既能让幼儿发现、体验自然物之美,又能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物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为后期的特色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让教育回归本真是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我们希望通过自然物这个载体,让我们的幼儿园能更有特色、越办越好。”
聚焦自然,“研”之有物。下步,该园将进一步做好自然物融入教学活动的研究,把自然物与幼儿园层段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不断加强对上司学区民办园、小学附属幼儿班的辐射。同时,还将增加学区环境创设比赛、资源中心研修活动等,带动学区幼儿园、小学附属幼儿班一同发展,促进上司学前教育持续向好。
用自然物装扮的园区一角
用木材制作的小房子
用木材制作的校园一角
用松果制作的猫头鹰
《响篙舞》课堂
孩子认真学习《响篙舞》
老师指导孩子《响篙舞》动作
户外活动《闯关》
孩子开心地玩耍
户外活动《踩高跷》
美术活动《多彩的树枝》
家长义工活动
义工家长帮忙砍木材
义工家长制作高跷
独山县融媒体中心柏玉迪
编辑梁晓琳编审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