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第二波冲击新浪财经

来源:正和岛

作者:清和智本社社长

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大疫之年的上半场,楼市整体抗跌、局部大涨,股市长期低迷、短期疯涨。经济萧条,货币宽松,楼市、股市上涨,皆为货币现象。

自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分化,呈现“实体经济通缩,资产市场通胀”。年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

本文探索大疫之下、经济萧条时,资产泡沫和实体通缩两极化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本文逻辑:

一、宏观总量与微观逻辑

二、大疫水牛与刚性泡沫

三、通胀效应与通缩危机

宏观总量和微观逻辑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用货币现象来解释经济低迷时的资产(股票与房地产)价格上涨。

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各国央行启动宽松政策。实体经济低迷,市场资金泛滥,流向股市和楼市,导致资产价格通胀。

从宏观总量来看,这种观点是成立的。但是,这个逻辑并不符合微观经济学。

为什么?

首先,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商业银行在经济萧条、低迷时不可能大规模发放信贷,相反会紧缩信贷。

如此,市场资金不是泛滥,而是减少,出现通货紧缩,而非资产价格上涨。

其次,企业与个人在经济萧条中会选择捂紧口袋,甚至窖藏货币,而不是选择投资股市、房地产。

如此,市场中的资金也会减少,资产价格下跌。

第三,经济萧条时,房地产公司资金链吃紧,金融系统的风险大增,不会扩大投资,出现土地和股票市场过热。

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它揭示的是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现实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逻辑发生了冲突,那么只能说明现实市场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商业银行的非市场化。

年7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

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5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77万亿元。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创年2月以来新高。

新冠疫情走向未定,全球经济萧条,很多企业都减少投资,哪里吃得进这么多新增贷款?信贷都批给谁了?另一个问题,市场风险巨大,商业银行为何还大规模扩张信贷?

原因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并非竞争市场,信贷发放具有天然的体制倾向。

最近十年,大部分信贷流向了央企、国企及大型企业。所以,大疫之下,商业银行增加了对央企、国企的信贷发放。

大疫之下扩张信贷,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否增加?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96%。

大疫之年,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控制上半年的利润增速,“不良应核尽核,利润要做实”。民间的理解是,银行要把利润“藏”好,免得太难看。

除了利润丰厚,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很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0.75%(年),超过《巴塞尔协议》资本核心充足率8%的标准。

不过,资本充足率、利润规模等指标无法反应中国商业银行的真实风险水平。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市场化信贷程度高,风控能力相对脆弱,其经营风险容易被中间信用担保(政府)所掩盖。

比如,贵州独山县,一个贫困县,大兴土木,乱上项目,导致多亿负债,独山县人不吃不喝十年也难还上。多亿巨额负债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私募基金、融资租赁、定向融资等。

经济萧条时,商业银行扩张信贷是非常危险的,紧缩银根才是正常操作。如此,市场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并不是市场失灵,它恰恰说明市场在显灵。凯恩斯学说强调,经济萧条时,政府更要积极投资。

独山县的案例告诉我们,政府信用也不是无限的,国家可能会破产,尊重市场规律才是正道。

其次,货币当局的非市场化。

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完全市场化的,但是美联储是公共机构。在年金融危机和年疫情灾害时,商业银行都捂紧口袋减少信贷发放,但是美联储跳过商业银行,直接向企业贷款,在市场中购买国债、抵押债券、企业债和ETF债务。

货币是国家化好,还是市场化好,一直存在争议。我也并非赞成货币市场化,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失当,对市场的扭曲是显而易见的。大疫之下,经济萎缩,美联储直接给金融市场“注水”,股票价格强势反弹。

最后,房地产的非市场化。

在中国,土地供应不是市场化的,供应渠道单一,房地产价格容易被扭曲。

最近十年,银行信贷大量流向国有房地产企业,房地产行业如今成为商业银行第一大信贷投放领域。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国有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非市场化三个因素叠加,这就出现了疫情下的楼市热潮。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二手房价上涨中位数2.2%左右。

深圳最为典型,深圳二手房价同比涨幅终于在6月达到了14.55%的高峰、环比则上涨1.48%,同环比均居百城首位,其中同比涨幅甩开第二名南京10多个百分点。

市场预期调控政策即将出台,二手房闻风而动,成交量在6月破万套,创近4年新高。

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比深圳楼市更为火爆的是土地出让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城土地市场整体“量跌价涨”,土地出让金总额达到2.54万亿元,成交楼面均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6%。

杭州、上海、北京、广州四城土地出让金都超过千亿,其中杭州半年拿下亿。

为何在大疫之年,房地产企业依然高价拿地?到底是哪些企业如此阔绰?

数据显示,中国房企前强贡献其中的1.5万亿,占比高达60%。恒大、融创、碧桂园、万科、华润置地等皆有国企背景,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百强房企在上半年虽只完成4成左右的销售业绩,照样攻城略地、一掷千金。

所以,商业银行、货币当局导致市场失灵,货币泛滥于市场。在中国,大量货币流入非市场化的房地产,扭曲了房地产价格;闪袭长期萎靡的股市,制造了“大疫水牛”。在美国,美联储直接向金融市场输血,制造了“刚性泡沫”。

大疫水牛和刚性泡沫

基于以上商业银行和货币当局的原因,银行系统放水于市,这股汹涌的“洪水”非常危险:

流到商品市场,通货膨胀;流到资本市场,资产泡沫;流到实体经济,产能过剩;流到政府部门,债务危机;流到商业银行,利率下跌。

我将这些“洪水”定义为人类制造的“太空入侵者”。

我们看这群“太空入侵者”现在在哪?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4.55万亿元,同比多增4.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3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2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存款大于新增贷款,而去年新增存款15万亿小于新增贷款17万亿。

简单来说,贷出去的资金,又存入到了商业银行,钱在商业银行系统中打转。

所以,有些人认为,即使多发货币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因为企业和个人会把钱储蓄起来。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经济学将银行存款列为储蓄,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储蓄是在家里的现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