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月,骄阳似火。走进赫章县移民搬迁安置点银山社区,粉墙瓷砖宽平房,沙发彩电大冰箱……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见证了美好生活的沧桑巨变。

王燕是赫章县双坪乡五里村人,以前一家8口挤在几十平米的茅草房里,狭小局促。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分到了两套共平方米的新房,又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在家门口的服装厂当上了制衣工。年,她家年收入首次突破4万元。

7月16日,在福泉市乐岗五新社区,医务工作者对社区老人进行免费健康问诊。肖伟摄(贵景网发)

“现在住上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王燕笑着说。

到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牢记嘱托,贵州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短板,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福泉市举行丰富多彩活动,让孩子欢度自己的节日。吴儒波摄(贵景网发)

擦亮民生“底色“ 打出惠民“组合拳”

眼下,正是红托竹荪和黑木耳的采收季节。兴义市洒金街道林下菌种植基地内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山坡上菌药飘香,丰收的希望洒满山野。

“我们年级大了,干不了重活,在这里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比以前在家种庄稼轻松多了。”69岁的杨朋英告诉记者,这里环境好,有事做,有钱拿,很安心。

解百姓之困、谋民生之利。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回应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诉求?贵州以实际行动作答——

稳定和扩大就业。通过“八个一批”新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举措,外输内拓促就业创业,让群众“动起来”,腰包“鼓起来”。

筑牢“两不愁三保障”民生底线。进一步落实“七长”责任制,加强控辍保学动态管理,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严格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建成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让远在大山中的百姓也能远程问诊;巩固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成果,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居房”“放心房”。

社会保障水平“步步高”。城乡低保应保尽保,进一步做好城乡无供养老年人、孤儿、残疾人等困难人群帮扶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开展风险评级、线上线下监管等多项措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省财政厅、省民政厅下达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1.17亿元,加大困难群众关爱力度。

一系列民生举措“大礼包”按下了民生改善“快进键”,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

6月7日,为了缓解高考前学生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毕节市黔西县第一中学举行“届高三学生成人典礼暨高考30天动员活动”。范晖摄(贵景网发)

提升民生“成色” 增强百姓获得感

在威宁自治县海拉镇,这个过去孩子上学靠“抓阄”的地方,如今教育质量从全县“后三位”冲刺到中上等水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经成了当地群众的共识。

在松桃自治县盘石镇桃谷坪村,以前习惯人畜混居的花甲老人龙老成,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从环境卫生“钉子户”成为村里的卫生模范,还被推选为卫生监督员。

在紫云自治县大营镇,一个15年没有接诊产妇的乡镇卫生院正蝶变为“保育中心”——随着乡镇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年以来,每年孕产妇住院分娩达到数十例。

在独山县阳光康养中心,81岁的五保户张国生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贵州在查找“短板”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

又是一年开学季,8月24日,一辆新生接送车直接开到剑河县教育局门口,将中国电信贵州公司第一批“精准扶贫订单班”学生送往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这个订单班是专门为我们贫困家庭量身定制的,入学后有免费的补贴,毕业后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协调提供就业机会。”剑河县柳川镇乃寿村建档立卡的贫困生杨美芝说,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家庭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脱贫攻坚的大地上,党员干部与百姓鼓足干劲,汇聚起山乡巨变、百川成海的澎湃伟力,使民生工程成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品牌、政府工作的大亮点、联系群众的大纽带。

8月25日,毕节市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区锦绣学校迎来开学季,孩子们在踢足球前做热身运动。史开心摄(贵景网发)

调好民生“气色” 阔步迈向新生活

崭新的楼房、整洁的街道、美丽的学校、医院、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管理规范的农贸市场……走进全省各地的移民安置区,欣欣向荣的景象扑面而来。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市民胡平和温玉群已经成为恒大援建的智慧温室二区的产业工人。从前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种点苞谷洋芋糊口,如今吃不愁、穿不愁,孩子上学不愁。胡平笑着说:“这份工一天挣元,还不得日晒雨淋,老家没法比。”

“我俩现在月收入加起来至少有1万元,在家门口务工还能照顾娃儿,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在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微工厂产业园三楼,裁剪工何茂喜和妻子陈香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搬出大山,夫妇俩把日子过成了蜜。

从乌蒙高原到苗岭侗乡,从乌江之畔到南北盘江,许多搬迁群众都在家里显眼处挂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大山里的老破屋,一张是现在的新生活。

天柱县华鼎制衣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天柱县人社局供图)

新与旧、苦与乐,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贵州不断夯实民生基础,万父老乡亲跨过千山来,奔向幸福去,把安居乐业的梦想扎根在城市新家园。

民生无小事,事事关民心。实践充分证明,要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

每年10月,省发展改革委都会面向全省公开征集民生实事意见建议。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各牵头单位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另一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年“十件民生实事”征集工作更是将征集内容扩大化,涉及扶贫开发、公共教育、医疗服务、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养老助残、生态环保、食药安全、文化体育、科技信息等方面。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贵州始终将民生工作作为检验人民幸福指数的考核目标,让每一个群众都真切感受到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覃淋

编辑王光莉

编审李坤李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