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里治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引言
人们总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收入没保证,尤其是疫情以来,失业人数激增,工作越来越不稳定了。大家的生活压力一下就大了起来,公务员和事业编又成了香饽饽,每年的参考人数都在增长。不过随着国家清理编外人员、精简公务员,铁饭碗也不再铁了。
各个地区之所以出台这个政策就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因为财政上都不成程度的出现了缺口,并且在日益扩大化。不过现在也面临着一个现实,那就是即使裁撤这么多人,可能也无法拯救地方财政了。
一个地方的财政影响着其发展,也影响着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影响着人口的多少。
财政收入高的地区,经济发展必定不错,由此就能吸引各类企业的到来,从而为当地带来税收。
企业多了,前来找工作的人就会增加,外来人口增加,整个城市的人口总量就会增多。
人多了对各种基础配套的要求就会提高,当地也有充足的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
财政的用途是多样化的,给体制内人员发工资、进行民生建设等等。现在多个地区的财政都比较吃紧,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降薪和精简。
对公务员的改革先是从降薪开始的,当时全国掀起了浩浩荡荡的降薪潮,公务员、老师的工资都出现了下降。
降薪潮发生的背景是当时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降薪,在疫情的打击下,很多人失业了,有的人虽然没失业,但工资也降低了。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企业自身发展遇到了困难,为了企业更稳定的发展,只能降低员工的工资,这样就能为公司省下部分资金支持公司的运营。
那么大家都在降薪,而公务员却还在拿着高薪,自然就是不合适的,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不利于社会公平,所以才出现了降薪。
而降薪只是开始,紧接着各地又纷纷提出要精简机构,裁撤编外人员的同时还要精简体制内的工作人员,这就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局面。
哈尔滨首先行动起来,清理了编外人员。能进入国家单位工作的一个途径就是考编制,难度相当大。
而另外一个途径就是编外。编外人员虽然没有编制,但也可以安安稳稳地干一辈子,所以很多人也拼命挤进去。
很多单位在招聘编外人员时都毫无节制,并且还有很多就是关系户,这就造成编外人员冗杂。
编外人员的存在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工资支出,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压力。
清理编外人员后最大的“受害者”竟然是体制内工作人员。
他们的工作虽然保住了,但工作量却增加了,以前编外人员干的苦活累活现在都落在了他们身上,他们根本就无形下手,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其实清理编外人员的初衷就是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各个地区财政吃紧,就拿哈尔滨来说,财政收入为.2亿元,支出为.5亿元,面临着多亿的缺口。
经历了三年特殊时期经济总体下滑,财政支出增加,而各项税收下降,存在资金缺口是必然的,所以国家根本就养不起这么多编外人员。
在哈尔滨的带动下,从北到南刮起了一股清理编外人员的大风,湖北湖南也纷纷响应了。
同时在两会期间国家也提出了带头精简5%公务员编制,可见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年的负债,如果再加上历史负债,那么这将是一笔多大的资金缺口,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就拿贵州的一个小县城来说,独山县是我国有名的贫困县,年收入只有10亿,却出现了多亿的负债,这么多钱是怎么欠下的,这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如果说用来发展经济了,那么成果在哪里,难道越发展越落后吗?直接发展成一个贫困县,那发展的意义何在?
一个小小的独山县尚且如此,再想一想其它城市,情况就更严重了。而清退编外人员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要偿还独山县的多亿负债,需要当地所有工作人员不吃不喝也得40多年才能还上,很明显精简公务员、清退编外人员并不能改变财政短缺的大势。
减少人员开支确实能节约一部分财政资金,但这种作用毕竟是微乎其微的。
结语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看这些负债究竟是怎么造成的,花出去的钱都去了哪里,是用在老百姓身上了,还是进了某位领导的腰包。只有把这笔账算清楚了,财政的困境才能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