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圳论评论员王森
日前,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媒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进行了调查,并通报批评了这两地滥建文化地标的行为。
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
国庆黄金周刚刚结束,相信不少人外出旅游,也见识了奇葩地标。从寿星大厦到后山娘娘庙,从铜钱楼到各种假“国会大厦”,这些“爆红”的奇葩地标虽然一时增加了地方的知名度,但从长远看,依靠奇葩文化地标吸引眼球,这样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些与自然人文景观格格不入,设计低劣甚至低俗的所谓文化地标,最终还会损害当地旅游品位和开发潜力。另外,大、奇、用料“土豪”,是这些“文化地标”的常见特征,如此地标既不符合审美观念,不能显示当下的文化风貌,又造成了对土地、建材等各类资源的浪费。因此,各类奇葩地标也折射出一些地方好大喜功的政绩观问题,甚至在有的大型工程中还存在贪污腐败现象。
这几年,国内各地经济发展起来了,希望多多挖掘旅游业服务行业潜力,振兴当地特色文化,因此,新建或修缮文化地标的计划增多了,的确也是奇葩地标出现频率增加的原因。旅游要吸引人,就要推出拳头产品,做出品牌效应,因此打造一个文化地标,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国内外旅游名城,至少都有一两处精品文化地标,作为招牌吸引人流,再围绕一两处地标,开发周边旅游项目和设施。然而,文化地标的建设并非“钱到位”了就行的,尤其是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开发文化地标,考验的是地方治理的综合能力和布局眼光。
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地标作为文化的载体,需要展现出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人文风俗和当代精神,只有凭借稳健的基础做支撑,文化地标才有精气神。世界上其实有很多座“自由女神”,但纽约那座法国赠送的“复制版”最有名,什么原因?地球上有无数座电视转播塔,但巴黎铁塔、东京铁塔、多伦多电视塔和上海东方明珠塔脱颖而出为人所知,又是为何?这些为人所知的文化地标,都集中反映了修建年代经济社会生活的特征,经过了城市管理者精心的策划,选址、造型、配套设施,经得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
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
被通报的两地荆州古城和贵州独山县,文化底色都十分丰厚。比如,不论是文学性的《三国演义》还是历史性的《三国志》,名将关羽与兵家必争之地荆州,都是国人甚至东亚文化圈内耳熟能详的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把这些历史的精髓挖掘出来,更好地传播出去,本来就是一种责任使命。但为什么建了巨大的关羽塑像,游客和居民都不买账?原因就是,这些所谓地标跟当地的文化内核与当代的价值追求相悖。人们喜爱关羽是因为他轻财重义,用“土豪金”的配色塑造一个“奢侈版”关羽,显然不符合人们的期待。
如何把历史的记忆、时代的风貌与人们的期待结合在一起?最关键的还是建立起科学决策的机制。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一旦建成,就可能形成永久的影响,或是造成巨大的浪费,本身就应该谨慎处理。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和设计要求,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要在规划前期就及时亮出红牌。在文化地标的修建上,更要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氛围,修建过程中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调动居民的力量,发动监督的动能。老百姓满意的、服务于群众生活的地标,才真有文化。我国岳阳楼、黄鹤楼等亭台楼阁为人们熟知,也很多因为这些楼阁背后有许多文学创作,而这些文学创作要么反映出主政者爱民之心,要么反映出文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期待;欧洲许多近代的市政厅、大教堂,当代的博物馆、歌剧院,建成前不过是功能性建筑,但经过岁月洗涤后,很多都成了知名景点。归根到底,文化地标只有充分接受了人民的检验,才能经受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