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小康六项行动独山答卷小康水下足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指标之一,独山围绕破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最后一公里”难题,强化顶层设计,拓宽管理渠道,完善管护机制,提升工程运行管护水平,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和群众长期受益。

在“谁来管”上下功夫,压紧压实“三个责任”,统筹各方形成合力。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的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即: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督和落实辖区内饮水工程运行管护工作;县水务部门负责工程运行技术指导;项目所在地的村委会、组管委和供水协会负责组织村组协商制定供水运行管护制度,明确收费标准,落实管护人员、管护措施和管护人员报酬。形成了责任明确、各尽其职、各司其责又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模式。

在“正引导”上下功夫,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提高群众管水积极性。独山县水务部门按照“管护机制因地施策,可行、管用”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思路,鼓励引导村民成立供水协会,确定管辖对象和管辖范围,明确管水主体和用水群众的权利和义务,唤醒了群众管水主体意识,深入拓展群众参与管水渠道,有效提升了群众管水积极性。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建立管水制度和“定水价”,实行用水收费管理,将水费用于支付管水员工资报酬、日常供水设施及管网维修,确保群众吃上“放心水、安全水、明白水”。

目前,交由村、组管理的集中供水工程共处,村民自发成立供水协会4个,建立起由村委会、组管委、供水协会管理的运行管理机构,遵循“以水养水”基本原则,由受益群众召开大会,一事一议共同商讨确定水费收取制度,提升了受益群众的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意识,实现了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目标。

在“如何管”上下功夫,“授人以渔”提升运行管护水平。以培训会为载体,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工作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破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以来“建而不管、管而不善”的突出问题。

独山水务部门于今年6月深入全县8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培训,以“如何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为主题,答疑解惑。参训人员涉及镇水利分管领导、“尖刀排”、水利站、村委会等余人,深入村、组培训52次,涉及培训人员余人,共发放《独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制度指导手册》余本,形成“传帮带”的管理运行模式,确保了每一处饮水工程“有人管、管得住、用得长”。

在“管长远”上下功夫,完善长效机制,确保饮水安全工程正常运行。一是建立管水机制,明确责任抓落实。管水员负责做好供水工程的日常管护、巡查、维修及水费收取等工作,每月底完成水表抄录、造册、收费、报账等工作;管水委员会(由村委会、组管委、供水协会管理的运行管理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饮水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将水费收、支情况(细目)公布,同时接受供水户监督和上级检查;受益群众负责做好户内用水设施的自行管护维修,近期缴纳水费的同时相互监督用水情况。二是建立规范的供水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供水管理标准化。管水员按照《独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制度指导手册》做好巡查检修及记录,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工程运行平稳,让群众能喝上优质水、放心水、安全水、健康水。三是给违规行为套上“紧箍咒”,为工程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对用水、管水过程实行严格监管,严查严惩恶意浪费、管理人员不作为等乱象,确保工程稳定运行。

目前,交由村、组管理的集中供水工程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常供水,实现了“政府主导、协会管理、群众参与”的“以水养水”良性运行模式。

在“服务好”上下功夫,坚持民本至上,着力以正常供水赢得良好口碑。出台《独山县农村饮水工程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奖惩措施。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管护怎么样,运行情况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等问题,由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护考核领导小组,通过深入村组与受益群众了解及查看工程运行现状对各镇进行打分,增加了公信力和透明度,督促了镇政府扎实把民生工程运行管护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履行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服务政府主导责任,实现了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的转变。开通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专线服务电话,畅通了社会监管渠道,听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我县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意见、建议、求助和投诉,确保了群众饮水诉求“哨声”响起,水务人即时作出回应,第一时间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涉水问题,全力以赴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饮用水安全。

通讯员杨龙兵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莫宇

编辑梁晓琳

编审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