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认知误区买哪里应该都会保值

今年白菜价的房子尤其多,第一次听到有人花4万在鹤岗买套房觉得很新鲜,也刷新了我对房价下限的认知。

之后平台给不断给我推送,佛系青年们在各种不知名的地区,买下的“个位数”房产。

前几天山东乳山又多了一位哭晕在厕所的网友,年4万亿刚启动的时候买的房,今年卖掉倒赔了7万。

不考虑通货膨胀和其他的机会成本,单单就买房亏钱这一事已经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回头来看,除了无数个滞涨的城市之外,原来还有许多严重退化的地区,这11年间国人的家庭资产被拉开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站在深圳湾的珠峰上俯瞰鹤岗、乳山,彷佛一粒尘埃,做梦也想不到40年前的一个小渔港超越了这些老一代的工业都市。

在梦里,人们对于房地产的判断就像是被关在薛定谔盒子里的猫。

回到内容的主题:“哪里的房子更保值?”

保定人肯定不会认为上海比北京更保值,同样绍兴人也不会觉得天津比杭州更保值。

不如把这个问题看成:“我向往的城市是否值得买?”

赔钱这大哥在深圳做科研工作,凭兴趣投资的房产,不排除他有很成功的投资经历。

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个位数的投资损失,但是乳山的新闻刚火一天不到,山东各大媒体就集体出动洗地板,不惜刷榜也要强行解释一波。

目的为何?

换位思考,作为当地的主政者,如果一下让大家都知道了他们市场的颓垣败壁,对当地的经济影响不亚于在皮包骨的基础上再撕掉一层皮。

从房地产方面来看,他们要稳住市场预期,因为没人去买房了,他们的土地就没人买,少了土地收入财政就吃紧,如此循环,结果地方一堆债务没人买单。

我的想象力好丰富,彷佛看到又一个独山县......

在这里我不得不搬出一套万金油讲义,房地产通用导则:“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这句话是恒大的任师爷挂在嘴边的名人名言,最近师爷团队给出了最近几年的人口迁移状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这3年本该去北京、上海、天津的人口去了深圳、广州、杭州和长沙等地区。

并例举出了人口退化严重的东北地区和当红城市群大湾区的各种分析,于是很多机构就直接把人口和行情划等号,解读出了崛起和没落的差异化。

毕竟师爷只给了一堆火锅底料,市场上大概率会做出川式风味,因为大家都爱吃,但我百分之一万相信辽吉黑的领导们不爱吃这一口。

人口是一场堪比高考的内卷化竞争,似乎赢得了人口就能拿下1/5的GDP指标。

人口来了就要解决居住就业问题,就可以高高兴兴扩容搞建设。

所以你看每年各个地区都要秀一秀肌肉来扩大影响力,试图从其他地方抢夺人口,从户籍制度、购房补贴到刷榜蹭热度,可谓是煞费苦心。

那凭什么长沙人口净流入20万、北京流出10万,楼市的行情反差却这么大呢?

其实在主政者们心中都有一杆秤,含金量才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常住人口、社畜规模、搬砖强度”完全不在一个次元。

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提振当地经济的两个重要因素,利益规模和收割周期,因为涉及敏感话题就一笔带过了。

真正能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两个硬核指标,饼子的大小和煎饼师傅的知名度。

尤其是在-年的人口分流阶段,你是否能切身感受到每一次的招商口号都越来越响了,每个口号都更加朋克了?

然后大家像着了魔一样跟风入场,最先疯的一定是地产商们,毕竟他们是拓荒者嘛,赤地千里起高楼是家常便饭。

在规划局和地产商联手营造的伊甸园里,以梦为马的韭菜大军会排队买票,就为了赌一把大的。

于是一个有概念、有声势、有人气的盘口就打开了,接着就是慢慢开展基建配套。

造城一条龙,为谁高歌为谁雄,开个玩笑:

假如明天华为和字节跳动宣布,不跟美国鏖战了,宣布把总部全转移倒乳山去,估计当地经济能突飞猛进个几十年。

别说区区一个银滩乎,就连隔壁的青岛的房价估计都要沸腾起来。

又或者哪个科技公司大驾光临,一出手就是几百亿的第二总部,估计领导们脸上的褶子都能裂开。

且不管他是用PPT来游说补贴,还是地产商打着产城融合的旗子割韭菜,有饼子、有土地就是撬动百亿资金的杠杆。

一个企业滋养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沉淀下来了那就是oldmoney。在工业化时代全国各地都享有闻名遐迩的独角兽企业,造福2-3代人。

为了拥抱科技革新和高端第三产,主政者们不惜像业务员一样陪吃陪喝陪逛陪聊,政策、补贴、好酒好菜都备着,就怕大佬们不捧场。

酒店一定要最奢的牌子,合同金额一定要大破天际,楼宇一定要高到看不见鼻毛,园区一定要塞星巴克,这样就能开一场最靓的发布会。

集结在长珠三角、京津翼的newmoney全国各地巡游,就好像江南四大才子上街把妹一样,后备箱塞了满满一箱橄榄枝。

有人说,你巴拉巴拉这么久,根本就没提到房产保值的认知误区。

我想说无论是人口增量还是摊大饼,亦或是newmoney集结,这些都能从某个方面影响房价,但又不能。

所以,猫还是那只猫。

如果把这些因素挼在一起,看成一股新时代红利的话,也许就能走出困境。

在如今的调控高压之下,北上广深是不可能买的,也肝不动。很多人会拥抱限购门槛低的卫星城,巴不得明天就被吞并,后天就财务自由。

他们的投资理由不外乎两种,在一线赚饱了,在十八线亏怕了。

师爷团队一向力挺城市群都市圈一派的理论,四大房企也将主战场放到了长珠三角、京津翼的三四五线城市。

但如果真的把长江以南的新时代红利全放到长珠三角,待其他地区oldmoney灯尽油枯的时候,还怎么玩?

他们就能代表风向标吗?

吃尽改革开放红利的60后、70后在哪里养老?蔓蔓日茂的80后、90后会不会下沉接盘?

某些地区被恶意chao高还能不能跟进?某些地区不限购又强势营销要不要入坑?

这文章不是鼓励各位去买房,而是警示某个长沙刚需年轻不要揣着10来万首付乱投医。

所谓保值,是处于食利大军最底层的那一部分置业需求,一个大中型城市能够确保这部分的需求不受影响。

今天买的房子明天不会明天亏得连秋裤都没有,也要得益于分税制。

而像文章开头里面那位大哥,在11年前花20万投资的逻辑,就明显处于中产的水平了。

他在保值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个人兴趣。

海景房这类旅游地产在全世界都受人追捧,受限于地方经济的掣肘,他买的银滩就没有如期发展起来。

而像三亚这种高端的旅游地产价格又被炒作得太高,如果不是浓厚的兴趣也没有正常的中产家庭会去投资。

所以本篇文章不涉及广泛的个人兴趣,单从保值层面来分享我个人的理解。

回到上面第二张图表,我觉得只要在这些城市的行政范围内闭着眼睛买都能实现。

即便烂尾了,也有兜底的红利可以吃。

就像我的家乡武汉,即便是千亿芯片项目遭遇停摆的风险,也会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化解。

那如果某个在武汉打拼的小中产不信这个邪,拿着一点多余的储蓄跑到鹤岗、乳山、个旧这种城市去做慈善。

我觉得这只薛定谔的猫是看不到未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