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们迈过了种植产业发展的

三里村地处独山县城西北部,距独山县城13公里,因其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城后花园。同时也因山路崎岖,耕地面积少,经济发展慢,人均收入低,被认定为全县2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更是麻万镇唯一的深度贫困村。

三里村是典型的山地农业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特殊的沙性土壤,水土保持特别困难,从而形成了既是县城水源点,而土地灌溉又严重缺水的奇怪现象。

村委会组织村民外出参观中药材种植

传统的水稻、玉米、红薯种植仅仅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外出务工似乎成为增收的唯一出路。70%左右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着实给社会增加了许多压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就业、增收问题,成为摆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第一道坎。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我和几名村常务干部采取分片入户的方式,和其他驻村队员一起对全村37个自然寨展开了全面的走访,通过召开家庭会、院坝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终于了解了群众为什么既“爱”又“怕”的产业发展心理。

“爱”是有创业发展的愿望,“怕”的是过去生产模式和失败的阴影。如何让群众打消顾虑,积极参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二道坎。

经过商量,我们决定采取“党建+龙头企业”的示范模式发展万元的白芨种植,由村“两委”党员干部牵头成立独山先锋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和贵州济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并由该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

三里村白芨长势良好

万元的项目资金怎么筹措,如何把部门帮扶资金、集体投资、个人入股相融合,带动群众主动参与,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增收问题,让贫困群众实现利益联结,真正让产业发展惠及群众,成为我们必须迈过的第三道坎。

年秋,争取挂帮单位县自然资源局投入帮扶资金12万元,村集体资金8万元,村支两委共3名党员贷款投入80万元,共计项目资金万元。成功种植白芨25亩,计划分红覆盖贫困户45户。

目前白芨长势良好,预计年秋亩产生鲜白芨公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估算每亩收入可达元,可以实现部分盈利。周边群众通过务工增加收入共计余元,土地流转增加收入余元。

在村支两委和党员同志的带动下,部分群众重拾信心,积极参与,目前群众自发种植白芨6亩,已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党建引领+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已经初现成效。

组织三里村冲头组群众讨论项目实施

虽然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给公司收益和贫困户量化分红带来一定变数,但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种植面和品种,除了原有白芨和仿野生铁皮石斛继续进行管护外,计划再成立1至2个产业专业合作社,计划在今年亩板蓝根种植面的基础上争取再扩大亩规模,真正实现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把脱贫攻坚的“党建引领”“智、志”双扶落到实处。

田桂泉,独山县麻万镇三里村县派驻村第一书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宇整理

编辑谢静静

编审尹长东李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