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独山县基长镇江寨村,刚下过雨,山间雾气的洗刷下,山脚的村庄让人耳目一新。三角梅花繁叶茂,与一栋栋民居遥相呼应;古桥下,老人抬着清洗好的蔬菜从大榕树下拾级而上,深山中的江寨村,春意盎然,宁静悠闲。
宽阔的草地上,半人多高的小房子像极了一栋栋小“别墅”错落有致,十分惹眼,走近些,能看到不时有蜜蜂进进出出,“嗡嗡嗡”地向山间的野花飞去。
“这是我们刚引进的蜜蜂养殖新项目,目前已经发展了来箱。”江寨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蒙明松介绍,该村生态良好,现有油桐余亩,蜜源十分丰富,有不少群众自发养殖蜜蜂,但因缺乏技术,一直小打小闹,效益提不上来。
为用好用足自然生态优势,切实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该村对村容寨貌进行提质改造,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茶叶种植、蜂蜜高效养殖等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
“我们养殖的中华蜂都是住三层的小别墅,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实时监测生长状态,产量比传统养殖翻了一倍以上。”蒙明松的一席话,让记者好奇起来。
细细打量,记者发现,蜂箱是新型材料组装的三层的模块化结构,质地轻巧。最下一层留有供蜜蜂出入的孔洞,上面两层挂满用于产蜜的隔板,箱外的小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温度与湿度。
“这是我们针对中华蜂生理习性,自主研发的蜂箱,已经取得技术专利。”贵州杨氏蜂业生物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程,是有13年养蜂经验的老手,对蜜蜂养殖颇有心得。
杨程介绍,目前国内市场,中华蜜蜂养殖方式传统,良种缺乏,他们在贵州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科研所的技术支持下自主研发新型蜂箱,并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进行中华蜂良种扩繁,提升养殖效率。江寨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他们进行科研和蜂蜜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他们正在进行蜂王培育,在持续扩大该村蜂蜜养殖规模的同时,打造优质蜂源繁育基地。
“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优质蜂源与技术、销售支持,群众可通过林地入股分红,在每亩60元每年租金基础上参与项目分红,同时群众也可以自主养殖,公司提供蜂蜜回购。”蒙明松说,该村在推动蜜蜂高效养殖的同时,持续扩大优质油桐种植规模,持续扮靓乡村,形成乡村旅游、蜜蜂养殖、油桐种植加工等多产业的互补互促,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带动群众增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刘增兵
编辑陈庆
二审梁晓琳
三审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