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山县实验小学食堂,学生们兴奋地夹起刚出锅的基围虾,一点点剥开虾壳,接着将鲜嫩的虾仁放进嘴里。“白灼大虾”是本学期独山县实验小学食堂新增的一道菜,同时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菜品。
学生向记者展示食堂新菜“白灼大虾”
学生营养餐计划已经推进10年了。年3月,贵州以“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为目标,在各地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于年实现了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去年12月,为全面提升贵州省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少年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贵州省教育厅、财政厅、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质行动的通知》,提出“5+X”的供餐模式在今年将全面实施,贵州学生营养餐从“吃得饱”向“吃得营养、科学、均衡”迈进。
餐补“5+X”模式全面施行
“营养改善计划不只是一顿饭的事情,对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饮食营养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学校食堂每天不重样的加餐水果、糕点和纯牛奶,让孩子从吃得饱迈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独山县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张光辉说。
年秋季学期,贵州省紧跟国家营养改善计划新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随之升级的营养改善计划“5+X”供餐模式(政府膳食补助5元+家庭适当缴纳少量费用)在各地有序开展。
在独山县,“5+2”的供餐模式目前已全面覆盖全县38所义务教育学校。独山县教育局营养办负责人周继成说,独山县营养改善食谱由教育局统一制定,“5+2”供餐模式是将发放的膳食补助5元全部用在营养午餐中,剩余缴纳的2元则用于保障学生每周能够享用2—3次的水果和牛奶,努力让学生膳食补助的每一分钱“吃进学生肚子里”。
凯里市三棵树镇蒿支坪小学学生饭后啃起了苹果
糍粑辣子鸡、肉末豆腐、糟辣豆芽……一道道“贵州风味”家常菜,出现在凯里市三棵树镇蒿支坪小学第七周的营养餐食谱中。蒿支坪小学是凯里市目前纳入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所学校之一,在去年营养餐补助标准提升后,蒿支坪小学营养餐升级为“5+1”模式。
“学生不仅每天吃到‘一荤两素一汤’的营养餐,我们教师还利用每周剩余经费为学生提供牛奶和水果。”蒿支坪小学营养餐负责人李主任说。
各校学生座位摆放着牛奶
目前,凯里市教育和科技局结合当地学生营养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等统一制定了荤素搭配均衡、科学营养的带量食谱,确保每学期有12套食谱供各校按周轮换使用。
贵州营养改善计划供餐质量、资助力度不断提高,年投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40.72亿元,惠及农村中小学生和农村学前儿童.28万人。通过地方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带量食谱,保障学生无论来自偏远乡村还是城镇中心,都能吃到营养均衡、科学搭配的营养餐,将教育公平体现在营养上。
“校农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回想曾经提着“大筐小筐”往返于幼儿园和当地集市之间的经历,清镇市王庄乡幼儿园教师邵鏖儆感叹:“在农产品还没有统一配送之前,我们教师会按照班级轮流到集市采购,但那里供挑选的食材很有限,即使我们搭配了再丰富的营养食谱,却苦于没有足够的食材做支撑。”
王庄乡幼儿园小朋友正在享用营养餐
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学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校农结合”组织模式,以学生营养餐农产品消费需求为重点,深入推进校园农产品消费需求与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持续扩大营养餐配送企业覆盖面,实现从农业发展到学生营养改善的“一仗双赢”。
如今,配送公司的冷链车每天准时将王庄乡幼儿园在手机平台上下单的食材运送到幼儿园门口,实实在在解决了乡镇学校营养餐食材采购难、选择面窄的问题。
邵鏖儆告诉记者,学生们不仅吃到了如咖喱鸡饭、清汤鱼头豆腐、粉丝汤、干锅酱鸭等特色菜式,令幼儿园和家长感到欣喜的是,学校从手机平台订购的每一样菜品都可以溯源,就连孩子们喝进肚子里的水,供应商也会定期提供质检报告。
“校农结合”作为各地打通农产品产销渠道的重要途径,在地方教育部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力之下,共同保障本土农产品进校园的安全、绿色通道,有效帮助解决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的农产品销路问题,助推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龙里县特色农产品紫山药走进校园食堂
在龙里县,健源餐饮公司于年通过政府招投标取得当地学生营养餐食材配送资格,目前为龙里县3万余名学生配送食材,每日配送量约公斤。
健源餐饮公司在龙里县醒狮镇凉水村收购紫山药
健源餐饮公司负责人钟旭告诉记者,公司将与龙里县教育系统继续深化“校农结合”,计划建成群体“校农结合”蔬菜基地、养殖基地等,为孩子们输送更多优质、绿色的食材,并将农产品本地化采购率提升至95%以上,助力龙里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共筑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一看、二闻、三摸、四查’,这是营养餐负责人每天检查配送食材的首要环节。”凯里市第二十五小学营养餐负责人潘健告诉记者,学校每周安排3名教师专门负责食材进校园的第一道质检。
配送公司所运送的食材在进入凯里市各校食堂厨房前,要经过专人负责的食堂食材储存关、出货关、加工关、食品供应关、食物处理流向关的“食品安全检查五大关口”,严格筛查食材,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独山县配送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食材
在独山县经济开发区,贵州阳光农产品配送服务公司建起了一座占地余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中心包括了常温库、冷藏库、食材清洗间、食品安全检测车间等,并且为冷链配送车辆加装GPS定位和摄像头,保障食材储藏品质与配送安全。
近年来,贵州各级各类学校加大“明厨亮灶”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布局,以“摄像头+互联网”的监管模式保障学生用餐安全,使校园食堂监管可视化、透明化。截至年,贵州省99.8%的学校食堂完成了“明厨亮灶”工程改造。
凤冈县教育局副局长谭松到食堂检查
“通过摄像头和互联网对食堂进行无死角的实时监管,是打造‘明厨亮灶’的标配。”凤冈县第一小学校长刘天敏说。自年建校起,凤冈县第一小学便配备了设施齐全、设计合理的明厨食堂,并成立了学校营养餐工作领导小组和膳食监督委员会,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代表分工合作、共同监督。
为了把好营养改善计划“安全关”,贵州省各地严格实行“四统”(统招、统配、统购、统送)的食材采购机制,建立多功能食材配储中心,加大校园食堂管理力度,从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保障农产品安全进校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梁珍情
编辑骆航念
二审杨韬
三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