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赫章县,“核”专家潘学军在深山耕耘十载,帮助赫章把核桃产业做成全省第一;遵义市播州区,山东汉子马士清扎根花茂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黔东南州锦屏县,80后大学生张国群,辞掉高薪工作回到农村,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黑老虎”种植基地……
省农科院专家指导黔西县羊肚菌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振兴农村经济,人才是关键。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广阔农村舞台,外引内培,引导人才服务基层、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一个个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散布在黔中大地,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起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助力贵州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播下更多致富“火种”。
科技兴农
科技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队伍是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被实践证明了的管用有效的制度,他们把科技创新形成的强大发展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的芒果很畅销,每年河南、江苏等地的客商纷纷订货,收入比起以前翻了几倍。”近日,望谟县油迈乡纳王村村民岑南贵感概地说,自从跟着贵州省农科院热作所的农业专家张正学老师发展芒果产业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个芒果基地获批全国热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7家合作社,2家公司发展芒果产业,培养科技示范户30余户,在张正学的努力下,年望谟县芒果种植面积10.65万亩,投产面积2万余亩,上万农户因发展芒果产业脱贫致富。
“蔬菜女神”张万萍在威宁自治县指导蔬菜生产。“洋芋博士”李飞在威宁县推广马铃薯高效栽培新技术和新品种,让老产业重燃新生机;“蔬菜女神”张万萍带领专家团队常年辗转在各个坝区,助力贵州蔬菜绿色发展;“芭蕉男神”龚德勇在深山耕耘数载,帮助册亨县把芭蕉产业做成亿元大产业……年,贵州省选派了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他们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有效撬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为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筑巢引凤
省外农民纷纷入黔“种地”近年来,贵州相对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来自省外的农民进入,从事农业种植开发,他们以睿智、理性和富有激情的创新行动,为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近日,在独山县基长镇育苗基地的温室大棚内,一株株种苗正散发出蓬勃的生机,来自广西的基地负责人吕岸洲满脸笑意。年,吕岸洲带着家人从广西来到独山基长镇,发展大棚温室科技育苗。他培育出来的蔬菜苗根系发达、抗病性强,通常在10天至30天内就可进行移栽,比传统育苗节省了一半时间,提高了当地蔬菜种植水平和品质。
吕岸洲指导村民看苗(资料图)。“像吕岸洲这样的育苗种植大户帮助基长镇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全镇现代化农业产业向上向好发展。”独山县基长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周继清说。浙江人林章茂在锦屏助力当地石斛产业从无到上万亩,赴了一场“仙草之约”。“90后”香港青年梁安莉在气候高寒的“贵州屋脊”韭菜坪种下一片花海,畅销省内外,给曾是深度贫困的中井村持续稳定脱贫致富带来了更多希望。这些带着新观念、资金、技术和新品种来到贵州的外地农村实用人才,将家乡成熟的农业开发经营模式和新的观念一并移植过来,为我省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聚才引智
返乡人才外出人员回村兴乡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农民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贵州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春雨霏霏,雾气霭霭。4月19日,在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香葱种植基地,上百名村民正坐在基地里采葱,运葱的车辆在坝区和洗葱车间往返,现场好不热闹。一个山野坝子究竟有什么“魔力”,短短几年成为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园区,还在年还被列入全省个样板坝区点?这一切都与一位名叫周礼贵的新型职业农民息息相关。
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香葱种植基地。45岁的周礼贵是毕节市七星关人,一直在外做香葱生意的他,在当地脱贫政策的吸引下,来到赫章,扭转了松林坡乡守着大坝良田过穷日子的局面。产业见效益,农民鼓腰包。香葱基地共覆盖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如今,园区内稳定务工人员达0人以上,其中贫困户人,月平均工资元以上。”周礼贵骄傲地说。如今,在贵州的农村大地,曾经因贫穷而外出务工的青年们,现在因乡村振兴而返乡创业,他们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和农技培训,因地制宜发展各样富民产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新起点,新使命,贵州正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长效的政策引进优秀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发展,让农村也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发挥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农业现代化有了人才支撑,愈发充满朝气与活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传娟
编辑唐怒娇刘蓝婴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