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
独山基长林盘村,桑蚕养殖“从无到有”,在龙头+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带动下,实现跨越发展,今年蚕丝销售将突破亿元,惠及近万贫困户。
林盘村蚕房基地全景
白茧子换来红票子。短短两年时间,林盘村通过种桑养蚕,实现产业兴旺、民富村美。林盘村如何“破茧成蝶”? 背靠公司合作社,农户吃下“定心丸” 6月10日,走进独山县基长镇林盘村麻球组,成片的桑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蚕农们有的正在忙着搬运桑叶,有的正在忙着采摘蚕茧……一片繁忙丰收景象映入眼帘。
搬运桑叶
在村口,记者碰见刚从地里采摘桑叶回来的罗胜美,她正要进蚕房喂蚕宝宝。记者跟了进去,只见宽敞的蚕房里躺着一片白花花的蚕宝宝。 “这么多蚕宝宝,你照顾得过来吗?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销路成问题吗?” “这些都不担心,因为我们村有专业合作社和公司,质量和销售都有保障。”罗胜美说。 近年来,基长镇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严格落实“五步工作法”,结合村情实际,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种桑养蚕产业。 为了发展壮大这一“无中生有”的产业,独山成立种桑养蚕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广州市对口帮扶资金支持,在基长镇林盘村实施了1.7万平方米的蚕房建设,流转了多亩土地来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覆盖户贫困户。 如今,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大部分村民,通过种桑养蚕,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村民周于扬在合作社帮助下,成了种桑养蚕致富的“典型”代表。 记者见到周于扬时,他正和妻子在蚕室内采摘蚕茧。面前是一堆堆已经采摘好的雪白蚕茧,身后是一张张结满蚕茧的方格蔟。
结满白白蚕茧的方格蔟
周于扬告诉记者,没养蚕之前,他家只种水稻、苞谷等传统农作物,日子总是过得很紧。自从年底开始种桑养蚕之后,家庭经济收入慢慢好起来了。“说实话,起初我挺害怕失败,只拿自家5亩地‘试’种。一年的时间,收入竟然上万。” 看到周于扬尝到了“甜头”,村民们都坐不住了,纷纷想加入到种桑养蚕这一行列。而当时的周于扬只有一个想法: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把种桑养蚕产业做大做强!可是,当他真正付出行动时,担心随之而来,“规模大了,万一做不好赔钱了怎么办?”
周于扬和妻子在蚕室内了解蚕宝宝生长情况
为让周于扬及想参与种桑养蚕的村民吃下“定心丸”,林盘村引进贵州恒盛丝绸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种植户签订了蚕茧、桑叶保底收购协议,保证种植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种植户信心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增收不稳定等问题。 技术和管理交给了合作社,销售交给了公司。这些举措给周于扬及村民们注入了“强心剂”。说干就干,年中旬,周于扬流转了村里亩地,扩大种植规模。 “不同阶段,都会有合作社的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大家如何高质量种植桑蚕,公司还会定期上门收购蚕茧,解决了我所有的后顾之忧。”周于扬说,年除去人工种植等成本,一年下来纯收入近12万元。 白茧子换来红票子,销售收入今年预计破亿 公司入驻独山基长镇以来,利用多年桑蚕产业发展经验和企业自身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通过量化资金或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推动种桑养蚕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截至目前,种桑养蚕惠及全镇余户余名群众,其中,贫困户户人参与产业发展。 贫困户谭光团在公司基地务工,一个月元左右。据了解,仅劳务工资这块,公司一年就要支出近万元,截止目前已经支付了万元。
贫困户谭光团在蚕房务工
“群众种植积极性很高,桑蚕质量好,蚕茧品质优良,公司订单收购。待蚕茧加工出成品后,就销往两广及发达地区,目前,市场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钱洪平告诉记者。 “种桑养蚕产业让我们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支书蒙正勇说,目前,全村90%以上的村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去年全村收获蚕茧总产值约70万元,村民户均增加收入元。蚕桑产业已成为该村农业产业稳增长、调结构、促增收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独山把桑蚕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按照产业集聚、资金集合、项目集中、效益集显的原则,高质量发展种桑养蚕。目前,全县已建成桑园亩,主要分布在基长镇、玉水镇、百泉镇、下司镇、上司镇。全县建成并投入使用小蚕共育基地2个;发放小蚕.8张,已产出鲜茧10批,公司收回鲜茧吨,统茧均价50元/公斤。 “截止目前,公司已经加工鲜茧吨,生产高档蚕丝吨,实现产值万元。预计今年销售额要突破1亿以上。”钱洪平说。 产业兴旺、民富村美助推乡村振兴 富口袋和富脑袋并进,美化环境和振兴乡村同行。 林盘村的“蝶变”,得益于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如今,桑蚕产业兴旺,实现了民富村美,助推乡村振兴。
桑园基地一角
漫步在独山县基长镇林盘村,环村绿化星罗密布、文化墙乡韵十足、绿油油的桑叶迎风摇曳……整洁幽静的美丽风景,犹如一幅幅秀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该村通过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硕果累累,群众收获满满。 6月11日,记者来到林盘村董渺组平整宽阔的水泥村道上,一场小雨给盛夏的董渺增添了几分清爽,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路边的鲜花也带着泥土的芳香迎风舒展。 记者走进墙上挂着“文明示范家庭”牌匾的一户农家小院。 主人家韦祖美正在院外打扫卫生。“我们村通过人畜分离、统一规划改造房屋外立面、硬化道路、美化村庄等工程实施建设,村里干净多了,门前宽敞了,生活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韦祖美满心欢喜地分享近来村子的变化。
韦祖美在打扫家门口卫生
今年70岁的蒙焕明,是一名老党员。当得知村里要搞人居环境整治时,便带领村民一起参与其中。“没有整治前,我们组的环境卫生在村里算差的,柴草乱堆、垃圾乱扔。通过整治,不仅提高了群众搞好卫生的积极性,也让硬化、美化、绿化走遍全组,我们也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方式。”蒙焕明说。 “产业发展了,大家荷包鼓了。但是如果生活的环境到处垃圾遍地,你能说这是小康吗?”该村环境整治尖刀排成员马云勇说,现在大家积极性很高,变被动为主动,“在基长镇,林盘村不但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
林盘村村民活动广场干干净净
现在,基长镇每月都会进行一次乡村综合发展考评,旨在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性、主动性。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还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社会治理、乡风文明结合起来,推动产业优势向环境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发扬
通讯员吴梦舒
编辑陈岭
编审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