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在不少人印象里,海归大多是这样的:西装革履,坐在北上广深的高档办公室里“指点江山”。而本该成为人们眼里典型的海归形象的我,与刺梨奇妙邂逅后,“变身”成了回乡创业的小城青年。 我叫陆梦瑜,既是一名90后海龟,也是一名在独山创业的小年轻。 谈到与刺梨的缘分,我觉得这一切是早有安排。因为家里的农资公司在寻求转型之际遇到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浪潮,在与家人综合考量、仔细对比后,我便决定回独山发展刺梨产业。 在我看来,独山发展刺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刺梨生长的自然环境、县委县政府“六园六场”产业发展战略、灵活的土地流转政策等都为刺梨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刺梨作为维生素含量极高的“维C之王”,目前市场一片蓝海,更缺乏行业的“独角兽”。
陆梦瑜
于是,专注刺梨产业的贵州金维益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便应运而生。 公司成立后,我开始通过土地流转、带动群众种植等方式,先后在百泉镇、麻尾镇等地种下了一万余亩刺梨苗,逐步成为贵州省内最大的刺梨种植企业,我的刺梨梦也开始扬帆起航了。 建厂、种植、管护、产品研发,每一项工作对于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与刺梨打交道的一年多当中,我这个“小菜鸟”在创业路上越发的轻车熟路,如果说,与刺梨的结缘是基于企业精准扶贫中为帮扶村寻找致富的产业路子,那现在,我则是把所有精力都献给了刺梨。
刺梨加工厂车间内,工人对生产线进行冲水润滑。
目前,我的公司已经在基长新区建起了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每年可以进行3万吨的刺梨鲜果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省内外市场布局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预计部分产品将逐步与大众见面。 在企业还没有正式产出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农户通过刺梨种植尝到了甜头。 百泉镇凤汝村的村民黎杨国因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务工,家中的5.41亩土地荒废多年,我们的刺梨项目启动后,他们以每亩每年元的价格流转了土地。除了流转土地,基地周边不少村民还参与到刺梨种植、养护等工作。我们用工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多人在基地作业,其中不少都是附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金维益集团刺梨加工车间,待榨汁的刺梨鲜果
现在全县刺梨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只有把产业链做起来,刺梨产业才能有长远发展,真正惠及到更多群众,这是脱贫攻坚的发展需要,也是我们企业的愿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 整理编辑朱登芳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