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能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一定会用心、用情、用力,不负组织,不负百姓。”驻村第一天的见面会上,我和全体驻村队员如是说。何安(右一)帮助村民抢收晾晒的玉米我叫何安,是贵州警察学院的一名干警,年6月,受组织委派,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基长镇江寨村接任驻村第一书记。江寨村位于独山县东南部,全村13个村民小组户人,山高谷深,交通闭塞,人多地少,属于省级深度贫困村。年第一次到江寨走访,从县城到村勉强通车,从村到寨基本靠走路,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到任后,摸底数、察实情,我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统筹推进全村脱贫攻坚工作。何安(右一)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我和同志们一起协调各方面资金,补齐短板,先后多次向贫困家庭捐赠电视等电器,改善生活条件。一次走访中,发现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吴启斌家中没几样像样的家具,我们立即给老人更换了必须的生活用品,我个人也为老人添置了一些家具。现在,老人每个月各种补助有多元,生活有了保障。村里有些村民因故不能外出务工,让他们长效增收,村委协调安排了80个护林员岗位,月收入元,安排保洁员岗位51个,月收入元。脱贫攻坚的成果,都是这样一件件小事累积而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村里“九久家园”的建设。利山村(老村名)在江寨海拔高,最高达米,山势陡峭,沟壑纵横,从江寨村委会步行到利山,山路湾湾,需跋涉近两个小时,是典型的“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方,根据政策进行整体搬迁,当所有符合搬迁条件的村民全部搬迁后,却出现了新的问题。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按人均20平米安置搬迁户,搬迁小区的房子最少是40多平方,搬迁户人口至少要两人才具备条件。而利山有九户单身汉,年轻的38岁,老的60岁,因贫困至今仍是一个人生活,全村搬迁后,剩下9个孤零零的单身汉,散居在不同的小组。 “九久家园”部分成员在新居前合影“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解决他们的安全住房问题,我与村委班子商定,决定将他们统一安置到原利山小学。我们争取到广东帮扶资金42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米道路硬化,一个崭新的院落落成,九位汉子,每人两间房,配置了全套全新生活物品。年“七.一”当天,寂静多时的利山鞭炮齐鸣,九位村民搬进了新家,我给新家取名为“九久家园”,希望他们互相帮衬和照应,幸福满满。转眼,驻村一年多,从省城到乡村,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感受全新的认知,我参与了江寨村脱贫攻坚最苦最难的冲刺阶段,品尝了酸甜苦辣,也得了初步成果。每当想到“九久家园”的九个单身汉衣食无忧,一条条通组路像毛细血管伸入江寨各处村庄,我都由衷的欣慰。何安(右一)为村民拍照11月18日,在坡头组与乡亲们吃连亲饭,一位吴姓阿婆唱起了《社会主义好》,歌声飘在深山村寨,与鸟叫声同鸣,这样的感觉,真好。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编辑张良胜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