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晨,独山县下司镇下司村卫生室才开门,诊室就坐满了前来就诊的群众,村医黎跃云赶忙换上白大褂,忙活起来,看完第一波病人,已经是10点过钟。
村卫生室等待看病的病人
“你吃过早餐没有,我去隔壁给你买点豆浆和油条来?”说话的是来量血压的68岁老人岑显菊,在黎跃云这里看了五六年病,老人跟黎跃云已经十分熟识,说起话来更像是母女。 “今天人多,看完这几个,我再随便吃点就行。”接过话,黎跃云转身踮着左脚一瘸一拐向药房走去。 “细妹(黎跃云小名)脾气好,医术也不错,大家有点什么头疼脑热的,都爱来她这里看病,你看墙上这些,都是她得的奖状嘞。”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整整一面墙上,挂满了奖状。荣誉的背后,黎跃云成长的路上坎坷艰辛,却始终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用实践证明“优秀的人,做什么都优秀”。
到村民家中进行定期量血压
黎跃云生长于一个多子女的贫困家庭。6岁那年,还没走进校园的她患上了髋关节结核,从此落得终身残疾,病情严重时,连双拐都撑不住。 年,20岁的黎跃云决定自学裁缝谋求生计,硬是凭着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和一台缝纫机闯出了名堂。不仅能自食其力,还开起了培训班。
黎跃云深一脚浅一脚向村民家中走去
“那时候到处有人请我去讲课,家里开培训班后,人最多的时候有30多个学徒。”谈起这段时光,黎跃云颇为自豪。但过度的劳累,使她羸弱的身体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动更加不便,缝纫的手艺也难以为继。 “我的身体状况,需要经常开药看病,要是自己多懂些医术,不仅能自己看病,还能帮父老乡亲做点好事。”在这样朴素想法的推动下,年,黎跃云报名参加了由南京爱德基金会赞助在独山卫校开办的爱德班,抱病进行为期一年的农村医疗卫生专业学习。
黎跃云在给病人看病
次年,要强的黎跃云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毕业,用跟亲戚借来一万块钱,回到独山县下司镇下司村,在父亲的小屋里开了间卫生室,一干就是25年。 从黎裁缝到黎医生,黎跃云对病患感同身受,尽心尽责,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黎跃云在药房配药
年抗击“非典”,黎跃云以一名村卫生员的身份加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肩负着下司村8个组外出打工返乡人员的调查、监测工作。那些日子,天气十分炎热,每到一位监测对象家,别人走十分钟,她可能需要半个小时,有时为了核实情况,只身爬山下坎,疼得让她抬不起脚,咬咬牙,歇口气后又继续出发,她知道,防疫工作事关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表彰
“曾经因疼痛,我重新拄起了拐杖,但又咬牙三次扔掉了拐杖,我知道,如果我不放下拐杖,这辈子就完了。”凭借这样的毅力和好钻研的个性,黎跃云医术日渐精进,乡亲们都喜欢到她的卫生室看病拿药,黎跃云开办的村卫生室以其收费低廉、热情服务而倍受当地的群众称道,周边数十公里范围的乡亲很少有不认识她的。每当乡亲们夸她医术好,她总是打趣地说:“我是久病成良医。”
全国自强模范表彰
年,黎跃云被评为年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行医生涯上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荣誉,黎跃云暗下决心,要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 如今,62岁的村医黎跃云除了日常经营卫生室,还肩负着全村户家庭人的家庭医生签约责任。 忙活了一早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黎跃云捶了捶腿,又转身背起医药箱准备出门,办公桌的台账显示,今天是去吴禄清老人定期走访量血压的日子。
三八红旗手表彰
“现在11点多,正是大家回家吃饭的时间,如果上班时间去,家里很可能就没有人。”说着话,黎跃云向村民家走去,不时有路人跟她热情的打招呼,刚交代完张阿姨定时来拿药,又转过身叮嘱李伯记得过两天带孙女来复诊,一路上走走停停。 黎跃云步伐踉跄却坚定,渐渐远去的背影变得高大起来,眼前这个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踮脚医生”,已经默默为乡亲们的健康守护了25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莫宇
编辑王小婷
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