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朱彦超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部分债务沉重地区违规兴建楼堂馆所问题的通报》,对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等地违规兴建楼堂馆所问题进行公开通报,曾号称“西北第一高楼”的宁夏丝路明珠塔就在其中。
作为银川市重点工程之一,从年至今,该项目连续三年被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按照前期规划,项目总投资约23.33亿元,塔尖高度.2米。今年6月13日,项目突然宣布停工,62层的主体建筑仅完成2层混凝土浇筑。10月13日,又以8.58亿元挂牌价转让给宁夏本土房企。
据相关媒体报道,该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存在颇多争议。当地有观点认为,国内排名前两位的高塔分别在广州和上海,但是无论从GDP总量还是常住人口来看,银川都存在明显差距。能否收回投资成本、是否属于铺张浪费都是争论焦点之一。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载体,往往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特色。城市需要属于自己的地标建筑,市民也渴望有属于本地独有的“文化地标”。特别是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地标建筑”“网红建筑”成了城市对外宣传的新名片。如果能够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投资建设一些地标本身无可厚非。
然而,少数地方在搞地标建筑时,盲目追逐“第一”“之最”,一味“贪高”“贪大”,不仅脱离实际,还破坏了城市文脉和自然景观风貌,这类形象工程就让地标建筑的建设变了味。修建城市建筑,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量力而行,多建真正惠及百姓、群众期盼的项目。
贵州独山县“水司楼”、湖北荆州的巨型关公像、河北邯郸“全国最大的白菜雕塑”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明确要求,债务风险较高地区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机关有效运转支出外,要大力压减基本建设支出,筹措资金化解债务风险;机关、团体不得建设培训中心等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场所和设施。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党员干部揣着明白装糊涂,对此置若罔闻,盲目举债、铺摊子、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致使国家、集体或者群众财产和利益遭受较大损失,说到底还是没能从思想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要从源头上管住滥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首先应严格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充分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切忌“拍脑袋”决策。其次,充分发挥职能监管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和追究制度,严格资金管控。对于已经在建的项目,适时掌握进度安排资金,严格按照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努力花好每一分钱。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